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於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生活 > 為何不甩居家隔離趴趴走?專家:恐對心理衝擊大

為何不甩居家隔離趴趴走?專家:恐對心理衝擊大

2020/03/27 18:15 謝樹寬
為何不甩居家隔離趴趴走?專家:恐對心理衝擊大

為了對抗武漢肺炎疫情,對接觸或感染病毒的人必須採取隔離措施。此外,有些人如今也改採「在家工作」或是減少社交活動來避免接觸病毒。雖然自主隔離是有效的保命措施,不過專家也指出,它對人們生理上和精神上也可能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是長期的心理創傷。

 

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醫療專欄作家米勒(Anna Medaris Miller)整理了在隔離檢疫期間人們身心可能出現的變化,以及對應之道。

 

疫情還看不到歇緩的趨勢,隔離檢疫如今是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方式。網路上常見網友對違反居家隔離規定的人狂噓痛罵,認為兩個星期不出門不過是「小小的不方便」,為何有人仍要忍不住趴趴走。

 

不過,人類是社會的動物。人未必喜歡社交,但是人一旦斷絕與社會的聯繫卻可能難以存活。根據一份2015年的統合分析發現,在特定期間裡社會聯繫較弱的人,比有健全社會聯繫的人多了50%的死亡機率。照它的說法,孤獨隔離對健康造成的危害相當於一天抽15枝菸。

 

因此,即使只是短期間限制人身行動,剝奪社交聯繫的機會,也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因為身體會告知你的大腦,隔離正在影響你的長期健康。楊百翰大學心理與腦神經學教授霍特倫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在《Business Insider》的訪問中形容,孤單的感受就如飢餓或口渴,「這種不愉快的狀態促使我們去尋求社會聯繫,就如飢餓促使我們去找食物一樣」。

 

行動受限影響心理

 

當然,在疫情大流行的時刻,為了避免更嚴重而立即的危險,減少與人面對面的接觸,是必須忍受的不愉快。

 

不管是因為曾與病毒接觸而必須自主隔離,或者是公司基於安全起見要求你在家上班,行動上的限制都會對心理造成影響。

 

按照Miller的形容,這情況有點像受傷的運動員。運動員在養傷的期間可能經歷情緒上的重大起伏波動,因為他們突然間少了對應情緒變化的機制,更容易出現悲傷、焦躁、挫折、憤怒等不愉快的情緒。

 

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個針對2003年SARS檢疫措施所做的研究,發現有29%的被隔離者出現了創後症候群(PTSD),有31%的人在檢疫隔離之後出現憂鬱症狀。

 

醫學期刊《柳葉刀》3月的一份報導,針對過去24個疾病爆發後隔離檢疫所進行的研究,隔離造成的心理影響包括了創後壓力症候群(PTSD)、憂鬱、錯亂、憤怒、恐懼和物質濫用。原本就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更有可能在這類情況下受到傷害。

 

體能活動受限制也可能讓肌肉萎縮

 

「用進廢退」有時蠻有道理。美國《應用生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兩個星期休息不活動,就可能損耗你的心臟和肌肉。另一個研究則發現,有肥胖症的成年人在健身運動四個月之後如果休息一個月,那麼他們原本健身運動所帶來在有氧運動能力、胰島素、膽固醇方面的提升都會前功盡棄。

 

參考資料:Quartz, Business Insider


延伸閱讀
【居家隔離心理健康(下)】隔離讓人對現實脫節 孤獨者更需支持聯繫
【瘟疫心理學(上)】搶口罩可理解 為什麼全世界也搶衛生紙?
【瘟疫心理學(下)】看不見的病毒 比龍捲風更讓人焦慮
【日本疫情】瘟疫中的繭居族日子難過 但也「感染風險最小」
【資訊瘟疫(上)】恐慌時刻的流言、網軍、駭客為何特別多?

 

【往下看更多】
逾5萬人居家檢疫隔離 陳時中說重話:好好待在家
首例!居檢男拒繳10萬 又失聯遭限制出境
怨台灣隔離像監獄?洪孟楷嗆拒發1.4萬補償金 花縣府:若申請仍可領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