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財經新聞

產業:QIC預期,台灣資本市場將迎來新一波生技公司上市櫃熱潮

2024/04/29 11:05 財訊快報/記者劉居全報導

寬量國際(QIC)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今(29)日指出,經過10多年的洗禮與淬煉,台灣新興生技公司正引領新一代生技醫藥公司進入「第三波浪潮」,預期台灣資本市場將迎來新一波生技公司上市櫃熱潮,從技術創新、蓄勢待發的上市櫃潮與有目共睹的資本市場表現,台灣生技產業將成為國內外投資人聚焦板塊。

寬量國際將在6月12日至6月13日舉辦「QIC生技醫療線上論壇(QIC Healthcare Forum)」,將邀請香港、新加坡、美國及歐洲等地投資人,與台灣生技醫療公司進行對接,協助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增加國際資本市場曝光度,未來寬量國際將持續引進國際資本市場能量,協助台灣生技產業深化競爭優勢。

寬量國際資深顧問王冠然指出,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第一波浪潮出現在2008年前以學名藥為主的老牌大廠,第二波浪潮則發生在2009至2019年多點開花的新興生技公司,經過10年的洗禮與淬鍊,在第二波浪潮中發展成功的生技公司,正引領著新一代生技新藥公司向前衝刺,正式進入「第三波浪潮」。

根據王冠然的觀察,第三波浪潮的生技公司有下列幾項特點:

一、新生代的生技公司對於新技術與新治療形式的接受度很高:從全球研發中的藥品來看,傳統小分子化合物佔67%,其他33%分別為新一代的大分子蛋白質藥物、核酸藥物或細胞治療,反觀台灣,傳統小分子藥物佔比明顯較低,佔58%,而大分子蛋白藥物包括單株抗體、雙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複合體、融合蛋白,幹細胞治療與核酸藥物則佔到42%,這說明了台灣新一代生技公司在技術創新上不但與世界接軌,而且接收創新治療形式的速度非常快。

二、為數眾多的興櫃公司,將為台灣帶來新一波的上市櫃熱潮:2008年以來上市櫃生技公司由35家成長至133家,但近5年來上市櫃速度逐漸放緩,相較之下,興櫃生技公司家數則有明顯增長,目前已達99家,由於興櫃可以視為上市櫃的前哨站,可以期待台灣資本市場將迎來新一波生技公司上市櫃熱潮。

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指出,台灣生技指數持續超越香港與美國,從2020年以來台灣生技指數表現亮眼,漲幅達62%,相較之下,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3年多來僅上漲14%,香港恆生生技指數則是下跌42%,近乎腰斬。

台灣上市櫃興櫃生技公司總市值也從2019年的230億美元成長到2023年底的430億美元,營收則從2019年的71億美元攀升到2023年的97億美元,儘管同期間台股表現也相當突出,但台灣生技指數受惠於個別公司表現亮眼,完成海外授權、成功拓展海外市場、併購有成及新產品進展順利,表現因而超越大盤。

李鴻基表示,寬量國際4月至17日在新加坡舉辦第15屆Taiwan CEO Week投資論壇,與會的24家公司中有6家是生技公司,包括3家新藥開發公司、2家醫療器材公司以及1家生技保健品公司,國際機構投資人對於台灣新藥開發的思路與技術印象深刻,也認為台灣醫療器材公司的創新營運模式極具潛力。

谷月涵指出,國際機構投資人過去對台灣生技業認識不深,但在香港與中國資本市場長期表現疲軟下,台灣成為目光轉移焦點。

目前寬量國際所追蹤的60家台灣先進生技醫療廠商包括以下4大類:

一、新藥開發:藥華藥(6446)、中裕(4147)、圓祥生技(6945)、浩鼎(4174)、合一(4743)、智擎(4162)、育世博-KY(6976)、華安(6657)、康霈*(6919)、水星生醫*(6932)、全福生技(6885)、台新藥(6838)、昱厚生技(6709)、昱展新藥(6785)、仁新(6696)、逸達(6576)、生華科(6492)、共信-KY(6617)、漢達(6620)、安成生技(6610)、杏國(4192)、國邑*(6875)、漢康、安立璽榮、寶泰生醫。

二、專業設計製造代工:台康生技(6589)、保瑞(6472)、啟弘生技(6939)、心誠鎂、泰福-KY(6541)、永昕(4726);醫藥原料:台耀(4746)、神隆(1789)、雙美(4728)、中化生(1762)、旭富(4119)、永日(4102)、北極星藥業-KY(6550)。

三、學名藥:美時藥業(1795)、永信(3705)、中化(1701)、晟德(4123)、東洋(4105)、杏輝(1734);高端醫材:巨暘、太醫(4126)、邦特(4107)、五鼎(1733)、邦睿生技(6955)、互貴、瀚源、久方、博唯弘展。

四、通路、服務與保健品:大樹(6469)、大學光(3218)、火星生技*(7731)、承業醫(4164)、麗豐-KY(4137)、ABC-KY(6598)、宣捷幹細胞(4724)。

 

【往下看更多】
開盤就跌一根!網驚「群聯到底怎麼了」? 有可能是這些事
每賣一台電動車虧320萬!福特:將削減電池訂單
磷酸鋰鐵電池遭中國壟斷 立凱:支援美國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