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財經新聞

5G重塑遊戲規則!遠傳總經理:盼吃到飽3年內退場

2020/07/16 15:35 中央社

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認為,4G價格戰走到死胡同,和5G資費如同「蘋果比橘子」,不應放在同一天秤上比較。她希望5G重塑遊戲規則,考慮5G吃到飽2、3年內真正退場,讓每個資費都有流量上限。

★【理財達人秀】台積電ADR創高 台股迎補漲? 美中戰升溫 成熟製程逆轉勝?

台灣首次5G競標金額失速衝出新台幣1421.91億元的天價,市場擔憂電信業者背負沉重成本,加上開台初期手機數量較少,又缺乏消費端的殺手級應用,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回本。

擺脫4G死胡同 井琪喊話5G開創新秩序

 

不過,遠傳電信總經理井琪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4G價格戰已經走到死胡同」,5G時代來臨,有機會為市場開創新秩序、新模式,不只是對業者而言,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個「重新再想一想」的機會。

 

她提到,最近閱讀作者陳慧玲撰寫的「翻轉賽局」一書,對台灣吃到飽資費的描述十分有感。書中提到,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張善政在台灣4G開台前就曾表示,行動吃到飽的資費模式在4G時代不應是主流,因為「3G吃到飽資費中,15%的使用者用掉電信業者65%的頻寬」,這並不合理,應下架這樣的方案。

 

然而時至今日,台灣電信業者提供的吃到飽方案依然盛行,且在4G時代下殺至低價。

 

井琪借鏡他山之石,韓國5G開台前,每人每月流量小於10GB;到5G開台後,每人增加到20GB之多,暴增速度很快,主因就來自5G在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多視角與高畫質影音等應用,讓流量增加不少。

 

井琪指出,頻譜資源有限,台灣4G時期已大量「消耗」頻譜,目前5G應用還沒真正出現,如果馬上提供吃到飽,「就像給用戶一張空白支票一樣」。因此,遠傳5G開台前,屢次拋出初期不推「吃到飽」的風向球,但目前仍跟進市場做法,保留有條件限制的吃到飽方案。

 

井琪:2到3年內 考慮吃到飽退場

 

但井琪並未放棄力促台灣電信生態健康化的期望,她認為,目前還可說是各家業者在試水溫,也鼓勵消費者升級到5G;時機成熟後,資費就有考慮調整的空間,井琪說,「在2、3年內,應該要考慮吃到飽的退場機制」。

 

井琪補充,其實中文「吃到飽」一詞不夠精確,因為每個人對「吃飽」感受不同。建議應針對個人不同需求做分層定價(Tiered Pricing),每個資費都要有流量上限,「譬如平常一個月使用20GB,上限就訂在30GB,一樣可讓你吃很飽、這也就是吃到飽。」

 

井琪以自己為例,她剛回台灣時,大概一個月流量只用4GB,現在因為聽音樂、使用YouTube等,流量大概就到上升到10GB,隨著使用習慣改變,流量也會成長;用戶應檢視自己用量習慣,選擇合適的資費方案,而非一昧依賴吃到飽。

 

井琪指出,未來遠傳將透過資料與數據,進一步了解重度使用者、輕度使用者每月流量使用狀況,5G會有更多元化資費搭配各種應用,滿足不同用戶需求。

 

499不應類比5G資費 井琪「蛋糕理論」吸客

 

觀察電信三雄初期端出的5G資費方案,從599元到2699元共有7或8種月租方案,1399元以上的方案是吃到飽,599元、799元、999元、1199元將「量到降速」,遠傳則加碼針對999元、1199元方案推出5G流量用完後,4G還能限速50Mbps吃到飽,吸引台灣大哥大調整資費跟進。

 

井琪表示,這是她的「蛋糕理論」,如果把4G和5G資費比喻為第一層與第二層蛋糕,沒有5G服務,還是要讓用戶吃到原本那層蛋糕。「若升級5G後,蛋糕反而被挖掉一塊,將心比心,消費者一定很難接受。」而5G加值服務,則像蛋糕最上層的「好料」,會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

 

她期待,透過更細緻定價讓5G資費更健康。不過,能否改變台灣消費者「吃到飽」習慣,還是未知數,但她希望「消費者能看懂其中的差異」。

 

有些消費者抱怨4G和5G的吃到飽價格落差大,井琪為消費者剖析,原本4G的499吃到飽只是單門號方案;但5G吃到飽資費1399元有搭配5G手機,背後隱含業者高達1萬多元的手機補貼。如果要比較兩者,「就像蘋果跟橘子」,本質不同、根本不能直接類比,「甚至該說棗子比蘋果」,5G速率快、流量大、又有其他加值應用服務。

 

「台灣擁有超划算電信資費,消費者真的太好命了」,井琪比較經歷過的美國經驗,感受相當深刻。但她認為,多數人是消費者、也是企業員工,若每件產品都要求「高CP值」時,從消費者角度「確實很快樂」,但換位思考,企業營運畢竟不是慈善事業,如公司毛利很低,恐難符合員工加薪期待,必須同時思考兩者的平衡,不然,台灣低薪問題也難解。

 

(封面圖/中央社)

 

【往下看更多】
個股:中華電信(2412)對外招募基層員工近600名,積極衝刺5G業務
5G價格戰何時到來?鄭俊卿:遲早的事
開台3天被迫改資費 台灣大拼5G還有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