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財經新聞

升息趨勢可能暫緩?經濟學大咖:2024將重返低利環境

2022/10/07 16:24 東森財經新聞

通膨問題牽動全球經濟,但專家認為「通膨未來終究會下降」,高利率不可能是新常態,並預測2024年就有機會重回2019年前低利率時代,甚至比新冠疫情之前更低。

★【理財達人秀】台股震底底高 不會輸配置! 鴻家軍穩 最夯BBU誰漲真?★

通膨終究會下降 高利率不可能是新常態

儘管全球面對40年來最大通膨挑戰,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在世界投資者周(World Investor Week, WIW)暢談「通膨與未來金融資產投資策略」,認為應該回顧一下結構性問題,包括觸動經濟成長的兩大結構,也就是人口成長與科技的創新。然而美國生育率已降低、疫情期間勞動人口減少,這些變化抑制了投資的活動,甚至美國移民也大幅萎縮、勞動人口已少了200萬人。

至於科技創新突破原本也可帶來經濟成長效應,但觀察到目前的科技創新的幅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例如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或轉譯軟體等,對經濟成長的成效都不如預期,唯一比較有潛力發展的只有能源科技,特別是風電、太陽能、電池儲能等綠能科技產業較有投資機會,但這幾個領域就算成長仍無法抵銷其他科技成長不足與人口減少的空缺。

因此保羅克魯曼認為,從這幾大基本面向來看,高利率環境將無法支撐,因此勢必會重回低利率環境。儘管目前通膨如此之高,他認為僅是因政府先前大灑錢抗疫,加上產能萎縮,讓通膨暴升、美國央行只好大幅升息對抗。但他認為「眼前的現況是不會讓利率居高不下的,當然我們要抗通膨,但未來終究還是會下降,不可能永遠對抗下去。」

究竟需要多用力才能將通膨降下來?保羅克魯曼認為這還有爭論,但他認為「接下來通膨下降的速度將比大家想像快很多」。他進一步說明,已看到勞動力指標開始降溫,而且過去主要央行紛紛升息,需要幾個月時間發酵,經濟活動將會進一步降溫,通膨就會降低。

升息救通膨壞了經濟 學者估2024重返低利環境

然而美國聯準會或歐洲央行下次會議或是年底前升息動作會不會出現轉折?保羅克魯曼說無法知道。但就基本面來說,這些大央行年底或2023年可能還不會轉向,甚至還可能升息2碼或者3碼,但等到2024年之後,保羅克魯曼說「相信不會太久,將重回低利率時代。」現在投資人要關注後續如何掌握金融市場資產的相關策略。

而在專家座談會議上,政大教授周行一也邀請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以及國泰投資長程淑芬等專家,認為美國聯準會堅決抗通膨,明白表示即使付出經濟成長的代價也要繼續升息,短天期殖利率高於長天期的利率倒掛現象,讓景氣衰退的預期如影隨形,但英國央行則決定再採QE,將「對抗通膨」的優先順序暫時擺到「挽救經濟」之後,顯示其他國家的央行在面臨升息抗通膨問題同時又得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

但保羅克魯曼認為,看不到任何跡象會支持高利率持續下去,疫情前的低率環境,是非人為壓低的環境,因此未來還是會回到非常低的利率,預料會推高債券價值,連帶拉抬其他資產價格,例如土地價格推升,房價也有可能回溫,股價則得針對不同公司,但也許低利環境下,股市暫時性泡沫不會那麼大。假設若債券殖利率下降,相當快時間會回到疫情前的低利環境。他強調「二年後利率若不降下來,是達不到充分就業的」。

聯準會2023年可能降息?專家曝2大前提

經濟學家瑞信財富管理部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則提到,美國的物價上漲可分成不同的部分,其一是供應鏈斷裂帶來的供應端漲價,這部分的最壞時間已經過去,第二部分來自石油和糧食的大幅上漲,石油價格已大幅回落,但是未來走勢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也不在貨幣政策的控制範圍之內。第三部分來自需求成長。疫情結束帶來了第一輪需求釋放,工資上漲也帶來需求釋放,然後通膨預期催生出工資與物價的螺旋上升。

對於需求引起的物價上漲,貨幣政策是有能力控制的,關鍵是聯準會願意付出多少成本。市場原本希望聯準會超過兩百點的升息,已經有效控制住物價了,而聯準會主席鮑爾說,不惜代價控制通脹,現在看來代價恐怕很高。值得注意的是,租金、教育、醫療等一般不漲價的項目開始大幅上漲了。這對貨幣政策意味著什麼?首先,聯準會升息不再預設目標,一切根據數據和經濟形勢行事。 聯準會利率達到4.25至4.50%後,估計聯準會會停下來觀察,不過暫停之後會不會再升息,則視乎惰性通膨的走向。估計2023年降息的機會不大。而降息的前提,是就業市場明顯地、回落到不錯的水平。

 

(封面示意圖/pixabay)

 

【往下看更多】
金管會護航南山「同業都看不下」 高嘉瑜批:霸王硬上弓
不僅氣炸鍋會監視「電視音響也偷聽」 三星、華為、小米全入列
不准台積晶片銷中國 還要SpaceX撤離台灣? 國台辦通通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