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財經新聞

立陶宛總統稱「台灣代表處」是錯誤 學者:駐處改名機率非常低

2022/01/05 08:37 中央社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昨(4)日稱,外交部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是個「錯誤」。對於瑙塞達的意見,立陶宛外交部回應中央社提問表示,目前沒有評論。

★【理財達人秀】川.賀終戰 台股選後漲相! 工具機.機器人嗨 大戶撿?★

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則告訴中央社記者,未曾接獲立國外交部「改名」要求;至於駐在國內部政治,台灣方面不便評論。

黃鈞耀強調,將持續尋求與立陶宛發展實質關係,讓立陶宛及其他國家見證與台灣加強往來的益處,以及自由民主國家團結的重要。

立陶宛智庫「東歐研究中心」(EESC)政策分析師、中國事務專家白瑞格(Raigirdas Boruta)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立陶宛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所領導內閣自2020年12月上任以來,與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前譯諾賽達)即屢傳關係緊張,近來瑙塞達更加強火力批評席莫尼特政府,但爭執點仍多集中在內政。

白瑞格指出,儘管瑙塞達近期已數次公開強調在立陶宛對外事務決策及作為上鮮少獲內閣徵詢意見,研判台灣代表處被迫改名的機率「非常低」。

安全事務專家勞里納維丘斯(Marius Laurinavičius)也認為台灣代表處不至於被迫改名。他向中央社分析,儘管瑙塞達與席莫尼特政府之間持續競爭,瑙塞達的台灣相關發言無疑挫傷立陶宛的國際立場;在立陶宛面臨外部強大脅迫壓力時,將對外事務的內部意見分歧搬上檯面,顯然有違總統在國際間捍衛國家利益的憲法義務。

勞里納維丘斯指出,代表處改名並不會為立陶宛自中國換得任何長遠利益,反倒會傷害與美國等重要盟友日益強健的關係。不過,中國議題目前在立陶宛十分敏感、容易激發輿論反應,不排除瑙塞達有意藉操作相關討論提升自己的民意支持度。

根據立陶宛的政治制度,總統掌外交及國防大權。

在昨日接受廣播電台訪問以前,瑙塞達曾表達外交部的對台及對中決策與作為欠缺深思熟慮、通盤考量,政府必須補償企業界損失。不過,他也曾數次指出,北京不應反對台灣代表處設立,立陶宛依然遵循「一中政策」,與台灣發展經濟、文化等關係是立陶宛的主權決定。

他的首席外交顧問斯卡伊斯潔利特(Asta Skaisgirytė)則曾表示,台灣設立代表處並無問題,問題在細節,而外交部從未與瑙塞達充分研商台灣設處細節,直到問題發生。她最後一次作相關發言是去年12月,也就是立陶宛在中國市場遭遇強大非正式制裁時。

中國以「台灣代表處」獲允設立為由,自去年夏天以來明顯加大對立國的外交與經貿脅迫力道。不過,立陶宛在安全領域的重要盟友美國也相應強化對立陶宛的具體支持,並協調歐洲採取行動。

瑙塞達與席莫尼特、甚至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傳出關係緊張、溝通不良,並非最近才發生的事,但中國與台灣議題確實有「增添火花」的作用。瑙塞達與席莫尼特在2019年總統大選曾是競爭對手;席莫尼特雖未加入政黨,但一向與藍斯柏吉斯擔任主席的「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Homeland Union – 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親近。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LRT)去年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支持政府對台、對中作為的民眾約34%,沒意見的約26%,不支持的則占4成。不過,數名專家曾向中央社分析,這樣的結果主要應歸因於立陶宛民眾對台灣與中國議題的認知有限,特別是在外部惡意壓力與內部政治競逐多重交互作用的情況下,凝聚社會共識相對困難。

立陶宛即將於2023年舉行地方選舉,並於2024年舉行國會及總統大選。席莫尼特近日曾表示,有鑑於2023年起國內政治勢必大受選舉影響,2022年恐怕是現任執政聯盟相對有條件專心施政的最後一年,政府有必要好好衝刺。立陶宛不少評論家也提醒,面對重大議題,行政首長屢次難以達成一致步調,恐非國家之福。

(封面圖/翻攝自facebook.com/nausedagitanas)

 

【往下看更多】
紅包行情啟動!法人看好「5族群」台股2萬點不是夢
牛尾「小寒」開運!5生肖把握時機 年前有望升職加薪
文在寅打房落漆!同黨候選人批判斷失當 應暫緩多房轉讓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