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財經新聞

他在家炒股年賺30% 靠3招追上法人腳步!

2022/04/01 15:32 東森財經新聞

法人是資訊戰,散戶是持久戰

要找到正確的投資方式,向法人機構學習會是一個捷徑。因為法人機構的資金規模龐大,擁有更多資源,像是看不完的研究報告、能接觸更多公司;也有更多專業人才,像是產業專家當分析師、股市老手當基金經理人(簡稱經理人),當散戶還在摸著石頭過河,法人機構已經在高速公路上奔馳。

★【理財達人秀】BBU.機器人.CPO 找起漲股 無量盤照賺攻略 低檔補漲

 

法人投資,像可以瞇牌的牌局
     
法人機構的投資決策是由一群實事求是的「偵探」共同決定,分析師「調查」公司,經理人再從「證據」中推理得出投資結論。當然,法人機構也免不了偶爾會有滑鐵盧,但投資不是買菜,買進以後還必須持續留意個股訊息,才能對出場時機做最佳判斷,這稱為「投資後管理」,也是法人機構非常重視的觀念。

法人機構的訓練像是少林寺,非常規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找出投資能賺錢的股票。法人一天的工作從晨會開始,所有成員都會參與討論投資決策,9點開盤後,經理人即開始盯盤並執行交易,盤中若有劇烈變化,就會找分析師討論,或是諮詢外部專家,像是外資、投顧分析師等。下午收盤後,大家會按照行程拜訪公司或產業專家,在結束後寫成報告或調整財務模型,再於隔天報告;若當日沒行程,就會整理資料,尋找其他潛力股。

法人機構拜訪公司的行程,短則半天,長則兩、三週。拜訪的形式很多,我在法人機構工作時,喜歡一對一的拜訪,除了能更深入了解公司,也避免被其他同業發現我自己找到的潛力股,因為投資就是跟時間賽跑。其他形式還有團體拜訪,例如券商會一次安排許多公司讓法人客戶拜訪,直接做田野調查;或是辦投資論壇,邀請多家上市公司與法人進行交流。

拜訪公司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能從談話的字裡行間,感受管理階層的態度和企圖心,若是能聊到關於競爭對手或供應商的看法,那更是挖到寶。當一家公司評論到產業鏈上的其他夥伴時,往往真實性更高,因為公司之間的互動會比投資人更直接,而且他們是同個產業裡的人,不會被表面的包裝所矇騙。

舉個有趣的經驗,有次我到美國矽谷出差,在拜訪蘋果(Apple)、Nvidia、賽靈思(Xilinx,晶片製造商)3間公司時,我都問對方:「請問貴公司認為,供應鏈中哪家公司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並且會有長期合作的意願?」這3家公司異口同聲的說台積電,幾天後我在拜訪英特爾(Intel)時,他們也表示台積電是未來很強勁的競爭對手。

這4家公司給的答案,等於幫台積電的未來競爭力背書,這是我過去出差很少遇到的情形。回國後我在報告時補充這個觀察,也引起許多經理人的興趣和投資信心。後來台積電(2330)股價在3年間從200多元漲到600多元,某個程度上也間接證明,產業鏈上的公司看法是對的。

雖然散戶很難拜訪公司管理階層,但若能多參與公司的法人說明會(簡稱法說會),也能得到類似效果,管理階層回答問題的口吻,其實都是投資判斷的重要「口供」。
     

散戶靠這3件事,與法人公平競爭
     
散戶與法人機構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資時需要身兼雙職,要當分析師找股票,也要當經理人做交易,因此下決定時容易不客觀,研究也會鞭長莫及。在作為散戶時,我會盡量做到3件事,以減少與法人機構之間的差距:

1.重視公司資訊透明:個股公司的資訊越透明,賭桌上就越公平,一旦法人機構知道賭桌上的大部分底牌,散戶就沒有贏的機會。資訊最透明的台股莫屬台積電(2330),不只每季都有法說會,而且除了財報以外,也會公布財務預測與產業看法。再者,半導體產業相對廣泛,我們能從上下游或競爭對手的新聞訊息中,推測營運狀況。除了台積電以外,只要公司市值夠大、產業鏈夠完整,通常資訊就會越透明,可以縮小散戶的劣勢。

2.著重業務單純的公司:散戶不像法人機構,每個產業都有專家駐守,太複雜的產業或標的,對散戶來說機會成本很高,因為複雜度高,代表要花更多時間才能理解透徹,不容易短時間就挑到好股票,因此我會盡量選擇容易理解的好公司或產業。

3.看長不看短:法人機構的資源多,比散戶更能夠掌握短期變數,相對而言,散戶沒有那麼豐富的即時訊息,炒短線的勝率通常不會太高,因此我會盡量長期投資,因為當投資時間拉長後,短線訊息就不重要,產業趨勢才是重點。

 

---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投資理財有賺有賠,投資人決策時應審慎衡量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本文摘自/隱市致富地圖》/股市隱者/大是文化

---

●作者簡介

股市隱者,「股市隱者」臉書粉專版主,曾任職國內前三大法人機構的海外基金部門,是部門中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管理高達2億美元部位,操盤期間績效為部門第一,年化報酬率超過30%! 離職後成為全職投資人,目前個人年化報酬率30%以上。

 

(封面示意圖/unsplash)

 

【往下看更多】
覺得最好賺卻賠最慘?股價表裡不一 市場共識是關鍵
基本面選股恐陷入「攤平無底洞」 老手曝選獲利硬道理
電信、金融不適合存股?他曝「領股息不是賺」:庫藏股才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