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近年面臨壟斷市場的質疑,然而,前《彭博》(Bloomberg)專欄作家知名半導體記者高燦鳴(Tim Culpan)分析,台積電正透過兩大策略化解這些疑慮:一是重新定義市場範疇,降低表面市佔率;二是透過策略性虧損削弱對其壟斷與價格控制力的指控。
高燦鳴在Substack發文指出,台積電今年提出「晶圓代工2.0」的概念,將市場範圍從純代工擴展至封裝、測試、光罩製造,以及記憶體以外的整合元件製造(IDM),導致除了純晶圓代工的聯電(2330)、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及英特爾(Intel)等IDM外,現在只要製造非記憶體晶圓相關業務的都變成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如:晶圓封測的日月光投控(3711)。
★【理財達人秀】台股漲千點進行式?抄底買誰? 非電股Q1反彈波?高獲利黑馬!★
這也使得台積電的可服務市場(TAM)從1150億美元倍增至2500億美元,市佔率也從約61%降至28%,大幅降低其市場主導地位的指標,高燦鳴認為這一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台積電無需改變核心業務模式,卻能在數據上淡化其壟斷地位,為其應對全球監管審查鋪平道路。
另一方面,台積電選擇透過美國業務的虧損化解壟斷指控,高燦鳴指出,台積電已投入超過650億美元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但該地生產成本高於台灣,為此,台積電計劃向客戶收取更高的晶片價格,但仍確保該業務保持一定程度的虧損。
高燦鳴引用瑞銀(UBS)分析師Sunny Lin的數據表示,台積電的離岸業務毛利率可能接近零,管理層也承認海外業務的獲利能力較低,預計未來幾年台積電整體毛利率將因海外業務拖累下降2~3個百分點,不過並未證實是否「無利可圖」。
高燦鳴推估,根據台積電的設廠進度,第一座亞利桑那廠將於2025年投入運營,隨後2028年和2030年將陸續啟用新廠,由於新廠初期運營成本高,預計美國業務在未來十年內可能持續處於虧損狀態。
高燦鳴指出,如果Intel未來的先進製程節點(如18A和14A)能成功與台積電競爭,可能導致價格競爭並進一步削弱台積電在美國的毛利,那對台積電來說也算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藉此證明自己並沒有壟斷的嫌疑。
然而,更可能的情境是Intel無法對台積電構成實質威脅,而美國政府則繼續推動晶片本土化,進一步加強台積電在美國的市場影響力,且同時由於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可能保持虧損,高燦鳴認為,這會導致一種荒謬的局面,投資650億美元的「無利可圖」業務實際上是壟斷。
(封面圖/翻攝自台積電官網)
【往下看更多】
【熱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