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太陽能產能過剩,美國與韓國達成共識,擬採取針對中國的進口管制措施,對此,台灣太陽能業者認為,管制進口將防不勝防,建議政府仿效美國等,對生產企業補助,讓台灣太陽能製造商研發出技術更強產品。
由於中國企業獲得巨額政府補貼後向全球市場傾銷低價太陽能產品,中國的過剩產能外溢引發各國擔憂。
美國財長葉倫日前也聲明,中國廉價商品出口激增恐損害美國經濟,尤其是中國的太陽能、電動車和鋰離子等新行業產能過剩。而根據外電報導,韓國及美國兩國政府日前探討合作應對中國太陽能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的方案。
台灣太陽能業者認為,台灣有供用地及原物料來源問題,加上用電需求,必須仰賴東南亞進口太陽能模組,似乎是無法避免,除非要向印度,全力扶植內需市場,否則如果限制進口,將導致成本差異太大,加上貨源供應足夠與否也是問題,若像之前缺料,導致時程遞延,這是不爭的事實。
茂迪(6244)指出,中國太陽能產能嚴重過剩,不僅是產品外溢,連產能也外溢,可以預見的是,大陸企業家將在全球各地建立許多生產工廠,因此管制進口將防不勝防,也容易產生國際間貿易糾紛並訴諸WTO。
茂迪進一步指出,建議政府應該仿效美國、澳洲,設立生產基金,直接對生產企業補貼,譬如太陽能電池每出貨1W補貼2元,模組每出貨1W補貼1元,同時對新技術研發予以一定金額獎勵,用直接補助的方式來鼓勵太陽能製造廠商。
元晶(6443)則認為,東南亞產品只是大陸廠商繞路的管道,等同大陸產品,因此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呼籲政府應該見賢思齊,效法美韓,採取進一步措施,像是採取進口管制應對中方過度補貼,同時也補助台灣廠商,研發出技術實力更強的產品。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也表示,太陽能產業需要完整供應鏈,單打獨鬥限制進口仍有困難。
蔡佳進一步表示,台灣的困難點在於規模經濟,加上原物料問題,國內太陽能廠商相當辛苦,但如何解決,必須要美國或是歐盟主導,組成聯盟,台灣加入聯盟方式,這樣比較有可行性,如果台灣獨立限制進口則較有難度,台灣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規模經濟問題。
【往下看更多】
【熱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