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防疫保單理賠海嘯的國內產險業者,要如何集體脫困?「每家產險的大股東大老闆都被告知,要有增資的心理準備,接下來,就等疫情中心政策變化。」一名金融界人士告訴CTWANT記者,譬如說像國外宣布COVID-19不再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範圍內。
★【理財達人秀】台股中小股衝 套牢對策! 鴻海釀反彈 網通轉大人?★
另一名法界人士觀察,「現在確診機率比買樂透中獎率還高,應已違反風險移轉機制,促使道德逆選擇」,「保險的本質在於風險的分散與博奕不同,博奕的心態是保險學所講的道德風險」。
「試問近來民眾瘋狂搶賭防疫保單,到底是分散風險抑是博奕?這是值得嚴肅思考的問題。」確實,有民眾一次買了六家產險公司的防疫險,也有人因為接到業務員的推銷礙於人情而買了兩三張防疫險。
衛福部於2020年1月15 日公告,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而據CDC公告,去年2021年確診者中有高達5%之死亡率,但至今年2022年4月24日已改變為99%以上患者只是輕症或無症狀,隨新冠病毒變種,單日確診人數也已破萬例。
▼台灣單日確診例從破千到破萬,疫情愈加嚴峻。(圖/翻攝自疫情指揮中心網站)
產險業者分析,「現在疫情狀況,已與先前保障重症商品設計不同,當前防疫險亂象(下架、不續保),非大多數消費者所盼,業者若非生死存亡關頭,也不會輕易冒著品牌形象毀於一夕的風險。」
CTWANT記者進一步調查,若亂象持續衝擊保險業營運,恐陷入「消費者權益」、「產業」以及「政府信任感」三輸局面,動搖保險產業安全網。
CTWANT詢問產險界、學界等看法,再觀察國際趨勢,對照已停售的防疫險保單的設計架構來看,「5~6月是非常重要關鍵期,一旦政策有所調整改變,或許產險界的財務壓力可以適度解緩」一名專家提出看法說,「防疫思維需跟著滾動調整改變」。
這位專家說,隨疫苗施打普及防護力擴大,Omicron病毒造成的重症率減少,世界各地已開始重新定義現行新冠肺炎的法定傳染病等級。
例如,今年2月9日,瑞典為全球第一個宣布肺炎病毒疫情已結束大流行的國家,不但解除所有防疫措施,入境者不需接受隔離及醫療觀察、撤銷疫苗通行證、酒吧可凌晨營業,並於4月1日起調整COVID風險層級將其降級為「對社會、公衛不構成威脅的疾病」。
韓國政府也在4月25日將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等級,從最高的甲類下調至乙類,全面推進防疫和醫療體系復常工作。
「若政府單位因應未來新冠肺炎發展,比照國外做法而修訂法定傳染病之分類等級,產險業者也應將配合研擬退場機制」一名法界專家分析說,「因為防疫險理賠的對象即是包括感染COVID-19等法定傳染病患者,一旦疫情降級非屬於法定傳染病,防疫險也就要跟著改變,無需理賠。」
▼瑞典開出全球第一槍宣布疫情結束,全面解除防疫措施。圖為斯德哥爾摩市中心舉辦中世紀集市。(圖/新華社)
至於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快篩陽,視同確診」議題,引起防疫險保戶關注「在家裡快篩陽性的話,可以獲得理賠嗎?」這議題不僅讓產險界再次受到驚嚇,政治大學法學院、開課保險法、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教授葉啟洲,就在粉專說「當然不會」。
葉啟洲表示,某市長的提議是針對防疫政策和防疫措施的處理所說的,跟保險理賠無關。防疫保單的理賠,還是要依照保單條款來決定,而不是依照防疫政策或措施,更不是依照某市長的說法。
葉啟洲遂拿起身旁某公司防疫保單的條款,裡面寫說「...經醫院醫師診斷確定罹患第三條約定之法定傳染病者...」,這個約定,不會因為防疫政策而受影響,更不會因為某市長幾句話就改變。所以要獲得理賠,不能只靠快篩,還是要經過醫院醫師診斷,確定罹患新冠肺炎,才能申請保險理賠。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新聞立場
(封面圖/CTWANT)
【往下看更多】
【熱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