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公設是在買什麼?現在民眾在選擇不動產物件上,都想找所謂的「低公設」或是舊公寓,希望實打實買到真正可以用得的房子,而不是花錢買公設,雖然普遍消費者認為「公設」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買房子公設比真的越低越好嗎?
★【理財達人秀】台股權值殺尾 年終體檢! 集團股發威 右下角操作★
「賣厝阿明」要帶大家從頭認識「公設」,到底「公設比」是在講什麼東西?到底如何計算?公設比高低差在哪?買房子公設比越低才算好嗎?合理範圍又該怎麼判斷?同時也要告訴大家「公設評估要點」,幫助大家都能買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房。
▼一圖秒懂買房公設是在買什麼。(圖/賣厝阿明提供)
●公設比是什麼?
公設比屬於不動產業界常用的用語,是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共有部分來計算,在房屋所有權狀面積中,不算在房屋實際使用坪數所佔的比例。
簡言之,就是建商提供的公共設施給社區或全體住戶使用的空間,諸如:大廳、走道、樓梯間、游泳池、健身房等等都算在內,其中又以「使用對象」分為大公設及小公設2種類別。
→常見公設分類
大公設:由全體住戶共同使用及分攤的設施,像是大廳、水箱、受電室、蓄水池、樓梯間、管理員室、地下室(不含停車格)等。
小公設:由該層住戶使用並持分空間,像每層樓的通道、電梯間、門廳等。也就是指你買房的房屋所有權狀內,除了有你的私人空間外,同樣有包含這些公共設施的面積。
▼公設比指的是不算在房屋實際使用坪數所佔的比例。(示意圖/pixabay)
●如何計算公設比?
→公式
公設比:公共設施面積/建物總坪數面積 × 100%
建物總坪數面積:主建物+附屬建物+共有部分(扣除車位面積)
→範例
公設8坪、權狀坪數面積40坪,公設比20%
計算方式:8 ÷ 40 × 100% = 20%,代表室內實際使用面積大約會落在32坪。
▼屋齡高、戶數多的物件,通常公設比較低。(示意圖/pixabay)
●公設比高低差在哪?
公設比低的建案儼然成為大家嚮往的標的物,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合適的公共空間是可以讓你的生活環境更舒適,提升居住品質,如果是自己會使用到的公設,當然買到是很值得。但有時候低公設比的物件,並不全然是實際使用面積多。
舉例來說,像2011年以前申請的建照,雨遮部分是可以登記成附屬建物,但實際上你使用面積根本沒增加。
公設比變高有一部分,是因為民國94年建築技術法規修法,8樓以上的建築物要配有2支逃生梯,再加上雨遮部分不計坪不計價,導致公設比變高。
影響公設比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基地大小及戶數多寡」,基地越大,建商可以規劃的建坪相對來得多,戶數一增加平均分攤後,公設比也跟著降低。
→以現在房產市場來看,有兩種條件的物件公社比較低。
屋齡越高的物件:有規劃的公設較少,除了大廳及電梯走到外沒有另外的公共空間。
戶數多:平均分攤公設面積,每戶分到的公設面積變少。
▼公設比合理範圍一次看。(示意圖/pixabay)
●公設比合理範圍
根據市場上有的房屋類型,初步整理常見的公設比範圍給各位參考,實際還是要依照每個建案的規劃為主。
透天產品、無電梯舊式公寓(5樓以下(含))0%至5%
集合式公寓及社區型透天產品 10%至15%
住宅型華廈(10樓含以下有電梯)18%至22%
住宅大樓(11樓以上有電梯)22%至28%
商辦大樓30%至40%
新型態住宅大樓(附設多元休閒設施)35%以上
這邊阿明要提醒各位,如果是有規劃「戶外花園、庭園、游泳池」的建案,是不算在公設比的計算,因為上述的地方屬於法定空地,不能登記坪數。
●公設評估要點
→中古屋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觀察社區管理是否正常
1、有沒有人欠繳管理費(從社區佈告欄觀察)
2、現有公設是否可正常使用
3、頂樓是否有加蓋被封住(會影響逃生)
4、安全梯是否順暢無堆放雜物
→新成屋
1、社區的公設是否符合自己的使用需求
2、有無游泳池:要確認社區的游泳池是合法還是非法(可查閱建照確認),同時要注意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部分在室外的游泳池很有可能是消防蓄水池,因為消防蓄水池的設計最多就1.1公尺深。
3、車位權狀是否在8至10坪區間(低於8坪很有可能車道面積被灌在公設比裡面了)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118
(封面示意圖/pixabay)
【往下看更多】
【熱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