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1年半以來,台灣逾15,000人染疫,確診者康復、出院後,出現程度不一的「後新冠併發症」(post-COVID-19 syndrome)或「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本刊採訪3名不同年齡層、職業的確診者,前議員助理、駐印度副代表,以及一家3口都確診的七旬婦人,他們在發病4週後仍出現程度不一的後遺症,然而,相較於英、美政府已投入資源因應新冠後遺症,台灣目前卻無官方指引供醫療照護參考,讓正在康復階段的染疫者聲聲催。
★【理財達人秀】台股權值殺尾 年終體檢! 集團股發威 右下角操作★
國際上普遍將染疫後產生的後遺症,稱為後新冠併發症或新冠長期症狀,但定義不一,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定義為發病後持續4週以上仍出現症狀,英國衛生署(NHS)認定為症狀持續出現超過12週,WHO則指出,約1/4染疫者有持續至少1個月的症狀,約1/10持續12週以上。綜合WHO及英美資料,後遺症包括疲倦、腦霧(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呼吸困難或急促、胸痛或胸悶、心悸、嗅味覺喪失、頭暈等。
本刊調查,為對抗後新冠併發症,美、英2國都已頒布官方指引,並設立多處「後新冠診所」(Post COVID clinics),整合醫生、護士、治療師等協助染疫者康復,例如美國加大戴維斯分校健康中心就有相關診所協助染疫者復健、康復,英國至今則已成立89間後新冠診所。
▼台灣防疫重點仍聚焦在圍堵疫情,應借鏡英美,建立相關指引,協助染疫者重建身心、恢復正常生活。
此外,英國衛生署已頒布5大計畫,去年撥1,000萬英鎊(約新台幣3.8億元)建立後新冠護理服務,今年3月再編2,400萬英鎊補助後新冠診所,今、明兩年預計共投入1億英鎊,並推出「Your COVID Recovery」官網,針對各種後遺症一一提出建議及解方,並提供線上諮詢及專線等求助資訊。
▼疫情期間,篩檢、三級警戒等一連串防疫措施,已漸漸改變民眾的生活型態。
相較之下,去年疫情相對平緩、近2個月才出現大量確診個案的台灣,至今仍多放在圍堵、控制疫情上,目前卻尚無新冠後遺症的任何官方統計數據或指引。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接受本刊採訪回應,目前仍以控制疫情為主,但確診者的預後或康復狀況的確很重要,將召集專家討論是否建立相關指引以提供協助。
▼因應後新冠併發症,英、美皆已頒布官方指引,供染疫者及醫療單位參考。
▼因應後新冠併發症,英、美皆已頒布官方指引,供染疫者及醫療單位參考。
指揮中心也表示,目前並無特別針對解隔離民眾做長期追蹤治療規劃,相關民眾亦已不具傳染力,待疫情告一段落,指揮中心可能會透過健保資料部分進行分析,當務之急是了解如何讓解隔離病患能夠恢復到較正常的工作、生活。
同樣有助理確診的北市議員林亮君則建議,並非重症才會有後遺症,目前民眾除了打1922尋求協助外,包括心理諮詢、復健、呼吸治療等相關醫療資源都未整合,民眾要看哪一科門診常不知所措,政府應整合相關資源提供協助。
延伸閱讀
【染疫痛苦後遺症1】「不知掛哪科」 3醫院籌設新冠康復特別門診
【染疫痛苦後遺症2】「講話10分鐘就喘」 輕症的她康復狀況卻超心酸
【染疫痛苦後遺症3】染疫暴瘦肌力喪失 駐印外交官闖過生死門實錄
【染疫痛苦後遺症4】吸菸、低收入者注意! 後遺症高風險6族群解密
(封面圖/鏡週刊)
【往下看更多】
【熱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