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法》將於明(2025)年4月底上路,日前22位民進黨立委呼籲內政部延後該法上路期程,待充分溝通後再實施,其中爭議不斷的一點便是「農地保留」的問題,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也對此提出了個人見解,認為在《國土計畫法》實施的情況下,被犧牲掉的恐怕會是農民。
何世昌在個人臉書粉絲專頁「何世昌的房產知識Buffet+」發文表示,不管是政府、學界,以及民間輿論,全都一面倒支持要「保留農地」,保留農地目的是什麼呢?,維持潛在糧食自給率,以保障國人糧食安全,而在確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農委會已宣示全國農地需求總量為74~81萬公頃。
★【理財達人秀】台股中小股衝 套牢對策! 鴻海釀反彈 網通轉大人?★
他指出,在上述前提之下,一切看似沒有問題,可是,農耕地流失的根本因素,是過去農耕地多種植水稻,但因為飲食習慣改變了,食米量持續下滑,導致國內稻米產量過剩,於是,農委會只好推出休耕補助,來維持國內稻米供需平衡、穩定國內糧價,維護農民微薄的收益。
何世昌進一步補充,但每期作每公頃給予的休耕補助只有4.5萬元,一年最多領二期共9萬元,要農民怎麼過活?他認為若要讓農地獲得妥善保留,稻米收購價格必須要漲,漲得足夠多讓農民有較富裕的生活,農地自然會被當成寶留下來,至於糧價如何漲呢?國人要多吃米糧,需求增加,價格自然容易上漲。
然而,農業部發布的《111年我國糧食供需統計結果》顯示,國人食米量不斷下降,民國111年每人每年平均食米量僅剩約43公斤,比民國80年食米量降低約31.2%;若與日本相比,則111年比日本的50.9公斤少了大約15.6%。
何世昌認為,「保留農地」是個崇高的理想,但現實是國人飲食西化,食米需求低迷,而有些餐飲店家又愛用相對便宜的進口米,本土米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得更小,我們卻要逼著農民保留農地,這豈不矛盾嗎?
何世昌也表明自己的立場是「保留農地」,但他指出,前提是補償機制要訂得明確、補償費應該給足,更重要的是要多支持台灣本土米。而不是都會區的民眾談理想,責任全推給農民。
(封面圖/東森財經新聞張琬聆攝)
【往下看更多】
【熱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