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於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產業 > 產業:國產化骨骼修補材料成熟,搶攻老化退化材料商機

產業:國產化骨骼修補材料成熟,搶攻老化退化材料商機

2020/06/15 09:05 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報導

臺灣2026年邁向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達二成,「老化」已成為各國迫切面臨的新挑戰。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指出,在2018年全球重建產品市場規模中,膝關節與髖關節占比最高達90.9%,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退化關節炎盛行率達15%,全台灣大約有350萬人深陷膝關節疼痛之苦,每年超過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而全國就醫次數,骨關節病症住院費用更是擠入前10名。在政府推動生醫產業下,臺灣已有逾40個國產骨骼修補材料通過TFDA認證,未來若能透過創新技術、專利佈局合作,可望在國際骨骼填補材料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隨著慢性病與老化帶動骨科醫材需求,產科國際所預估,全球骨科醫療器材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412.3億美元,到2025年成長至515.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3.2%。而其中,由於與老化相關的骨質疏鬆症和骨關節炎患病率的增加,以及關節置換術的創新,導致2018年關節重建產品市場規模占比為42.0%,占比最重,由於微創手術技術的精進,以及患者對使用生物性骨材的意識增加,脊椎與生物性骨材至2025年市場規模占比將成長至25.1%與19.7%。

未來隨高齡化趨勢持續發展、醫療手術介入需求增加、骨骼修補材料與技術發展快速,都驅動著骨骼修補材料市場的成長與推陳出新,自體植骨被視為植骨的黃金標準,是臨床最常使用的骨骼修補材料,但取骨部位感染與疼痛,導致恢復期延長以及自體骨量不足等問題,促使其他骨骼修補材料的使用量逐漸增加。

在政府大力推動高階醫療產業下,工研院開發出「兩相材料關節軟硬骨修復技術」,病患不須往返醫院進行兩次手術,可節省住院成本,並減低病患傷痛,成為患者的福音。國際現在也在積極發展3D列印骨材技術,製造更符合臨床需求的植入物,相較傳統植入物能減少骨切割並保留骨骼,減少對患者的創傷與副作用,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後續照護費用,驅動骨科市場的成長。

除此之外,病患自費市場蓬勃發展,以及新興異體植骨和含生長因子的骨骼修補材料產品的開發,使臺灣成為一個小但是有潛力的市場。在政府大力推動生醫產業發展下,骨骼修補材料已具有一定的規模與能量,目前已有40個以上的國產產品通過TFDA產品認證申請,並以合成骨骼填補材料為主;產科國際所也建議國內廠商,必須藉由透過創新技術、專利佈局及彼此合作,才能在骨骼填補材料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共創最大效益。

 

【往下看更多】
營登下不來求放過 寵物店老闆自縊亡 律師不捨:仍有機會解
就寵物店不行!「卡在這條」過不去老闆被逼上絕路 專家批:擺明為難
惡性競爭殺到見骨! 中國賓士砍價逾5成 BMW、奧迪也扛不住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