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亞洲生技論壇多面向闡趨勢,癌症2035年有望成慢性病
2020年亞洲生技大會首場論壇大咖雲集,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本庶佑以「癌症免疫治療的未來」為題跨海演講。本庶佑表示,PD-1、CTLA-4兩項免疫檢查點,在停用藥物後的療效持續性比一般藥物更強,讓免疫癌症治療的可行性大大增加,已成為主流開發的免疫療法標靶,癌症有機會在2035年成為慢性疾病,即便癌症不會消失,也將不再是不治之症。
本庶佑指出,PD-1、CTLA-4兩項免疫檢查點,經過十多年來的研究,目前已成為主流開發的免疫療法標靶,2014年開始就陸續有相當多相關臨床試驗開始進行,包括黑色素瘤、肺癌等高突變性的腫瘤,其優點是副作用較低,不會損害正常細胞,理論上是可用於任何一種腫瘤,目前已有一千多項臨床在網路登記進行。其療效持久, 甚至停造也可以持續抑制腫瘤成長,療效持續性比一般藥物更強,讓免疫癌症治療的可行性大大增加,這些研究也讓前景看起來光明。
不過,至今科學家仍不斷追求優化其療效,透過像是尋找可預測療效的生物標記,或設法提升胞殺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攻擊腫瘤效果等方法,也是本庶佑團隊近年正在努力的方向。本庶佑也期盼,未來免疫治療能夠拓展到更多癌症領域,21世紀或許癌症不再是威脅生命的疾病,癌症有機會在2035年成為慢性疾病,即便癌症不會消失,也將不再是不治之症。
全球BIO國際事務執行副總Joseph Damond表示,在全球生技發展趨勢上,許多小型生物製藥公司影響力快速崛起,佔了全世界76%的臨床試驗項目;另一方面,基因治療的產品線數量已經超越了單株抗體,成為生物製劑領域中項目最多的類別。
BioCentury總裁暨執行長David Flores表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但全球的生醫投資基金熱度不減、持續湧入,截至2020年6月,今年全世界94家公司已經募得了28億美元;此外,中國已成為美國之外唯一可資金自給自足資金的經濟體,在A輪募資及IPO上都創下可觀的億級成績。
在個人化醫學(personalized medicine)主題中,波士頓兒童醫院主治醫師Timothy W. Yu分享其為6歲患有巴登氏症(Batten disease)定製開發的反義寡核甘酸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s)療法,該療法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成為首個針對單一人治療的有效療法,該療法也開啟並推動個人化定製藥物開發。
曾榮獲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日本慶應醫學獎(Keio Medical Science Prize)等全球性獎項,荷蘭烏特列支Hubrecht研究所研究員Hans Clevers,則分享如何利用現今技術實現個人化精準醫學,Hans Clevers成功分離出小腸幹細胞LGR5,並在特殊配方下,在體外培養出3D小腸類器官。目前Hans Clevers的團隊,也開發出不同類器官、腫瘤模型,可供藥物研發、臨床試驗研究。
醫療數據公司IQVIA的全球醫藥策略副總裁Graham Lewis指出,疫情後的新常態將重新定義社會的優先順序,以支持醫療系統為原則,大規模地加速數位轉型,並且轉往以病患為中心的照護模式,同時也將重新佈署產業生產供應鏈。他認為,未來,需多加重視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的重要性,中國已成為第二大醫藥市場,而巴西的重要性不斷升高,將在2025年成為第五大醫藥市場。
【往下看更多】
►遭爆虐童「拖行+蓋布袋」! 諾貝爾明誠幼兒園回應了
►曾喊「買下整層樓」! 仙塔律師事務所 招牌已默默移除
►4成新案單周零成交! 專家喊「降價有必要」:這區將最有感
【熱門排行榜】
►「街口」出現逃命潮! 金管會說話了
►普發1萬要來了!年底前有望領到
►傳為爭取晶片關稅10% 擬放行美牛內臟、豬腎萊劑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