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Play 商店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產業 > 百分百綠電根本做不到! 業者怨大廠:減碳遇瓶頸就拿我們開刀

百分百綠電根本做不到! 業者怨大廠:減碳遇瓶頸就拿我們開刀

2024/04/02 08:49
百分百綠電根本做不到! 業者怨大廠:減碳遇瓶頸就拿我們開刀

「造紙、水泥業者跟我說,現在他們看煙囪,都感覺噴出的是錢!」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說。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2026年開始交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預計2024年上路,不過台灣政府收錢的腳步更快,2024年1月起計算、2025年收碳費,還不能抵減國際間的稅費和碳權,讓業者集體陷入「碳焦慮」。

聚集全台最高市值企業家的三三會,3月20日邀請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總經理田建中面對面;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一開場就提到,台灣明年開徵的「碳費」和全球的做法不一致,擔心錢付出去了,在國際上卻不被認可。

事實上,業者已多次表達意見,認為台灣收錢進度超前,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時增加成本是雪上加霜;田建中也提到,碳費不是稅,未來會有專戶處理,以此培育節能減碳新創業的產業聚落。

★【理財達人秀】川普急轉彎 台股飆845點 底部翻多V轉股進場?美股財報亮點 抓反彈先鋒!★

林修銘表示,2023是台灣推動碳定價制度元年,8月7日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12月22日首批國際碳權掛牌交易,首日吸引台積電、聯電、鴻海、中鋼、長榮海運等27家企業搶購一空,首波售出共8.8萬噸碳權,金控是最大買家,交易金額逾80萬美元。

在全球供應鏈居重要地位的台灣科技廠,為接軌國際減碳,目前以採用RE100及ISO14068等標準為主。「我們聽到很多產業界的聲音,就是不要急著去加入RE100,」田建中解釋。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及碳揭露計畫(CDP)所提出的國際再生能源倡議,要求百分百綠電生產。

「我建議業者先考慮ISO14068比較適合台灣,因為這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出的新碳中和管理標準,允許使用碳權去做折抵,對企業來說有緩衝的餘地。」田建中說。台灣某傳產龍頭大老跟記者直接攤牌,「因為RE100根本辦不到,台灣火力發電超過8成,綠電根本不夠分。」

另一位業內人士說,「連RE100的最大擁護者亞馬遜,最近因AI高用電,加上綠能不穩定,現在轉而購買核能,因為實在太難了。」像是蘋果、微軟、HP等國際科技大廠,原本講得很高調,但現在也都把減碳壓力往產業鏈延伸「就是朝我們台廠開刀。」

而承壓最重就是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以台灣『用電怪獸』台積電為例,身為『護國神山』,大家都讓著他,但台灣根本沒有這麼多綠電」身為台積電重要供應鏈的傳產業者拆解其中奧秘,他說,台積電本身生產的碳排放只有約11%,50%以上來自電力,剩下的39%就是產業鏈,「台積電減碳已摳到極致,就像擠毛巾擰不出水了,就會把壓力轉嫁給其他供應鏈的廠商。」

▼台積電為了減碳,連新蓋的工廠都要求使用電動水泥車,讓國產加速轉型。(圖/CTWANT、翻攝自無限+生活誌官網)

台積電的ESG電子報就提到,他們在2022年開始,分別針對尚未取得ISO 14064-1溫室氣體查證證書、年用電量大於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盤查主題工作坊,找講師去「鑑別」與「規劃」,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429間供應商的工廠、以及131種原料分析,今年目標是500間供應商、200種原物料,還會設立AI平台持續追蹤。

田建中也提起一個小故事,碳交所在2023年10月跟英國標準協會BSI合作,開設ISO標準的認證課程,台積電馬上跑來詢問,要培養一批「稽核隊」,去產業鏈做碳排查與建議改善。未來若要做台積電的生意,沒有碳排查是拿不到門票的。

除了供應鏈,承包科技廠建案的國產集團,居然被要求把柴油發動的混凝土預拌車,換成排碳較少的電動版;為了台積電這「貴客」,國產集團只好加速採購流程,去年起逐步更換成符合第六期環保標準的預拌混凝土車,今年也引進全台第一台電動預拌混凝土車,為24噸純電車,搭載350kW動力電池,充飽後一天可跑200公里以上;目前國產建材擁有350輛柴油的預拌混凝土車,將逐步汰換為電動預拌車,小貨客車也都汰換為電動車,「現在全部都要綠色了!」國產建材實業董事長徐蘭英說。

其他科技廠的減碳招數,更是五花八門。田建中舉例,科技廠跟他說,現在工廠內的電梯是給機器坐的,員工被要求5樓以下用腳爬,有廠商規定辦公室無紙化,每個月結算用紙量來罰錢,「還出現一個新趨勢,就是『零售轉租賃』,新公司不買電腦了,改用訂閱制,不用時就還給電腦製造商。」

▼台灣是筆電王國,業者為了減碳,除了材料、包裝、運輸,甚至也從回收下手。(圖/CTWANT)

畢竟電子產品要回收,沒人比製造者更清楚怎麼拆解零件,就不會是過去那種壓碎、燒製與化學溶解等分離金屬的做法;田建中說,台灣是筆電王國,但生產一台筆電需要300到40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經過大廠們努力在生產、包裝、運輸上減碳,目前極限就是220公斤,「他們說是最緊繃了,再往下不可能,會損害效能,要等整個科技大變革才有辦法。」

受限於科技瓶頸的,還有造林賺碳權,法新社報導,澳洲先前撥出近4200萬公頃土地去造林來賺碳權、也已賣向世界各國,但最近同業用衛星去調查,發現有八成的樹長不好、林地也在萎縮中,被媒體稱為「一場災難」。

田建中表示,前一陣子不少企業老闆被徵詢過,是否要去投資東南亞的造林計畫,「要留心問一下『方法論』,是否為『REDD+』的專案,因為國際間正在質疑他的減碳效益,如果投資這種林場,可能會卡在『最後一哩路』、認證過不了。」

雨林國家聯盟在2005年首次提出REDD構想,透過付錢的方式勸阻破壞森林,200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擴大了可獎勵範圍,轉變成REDD+,但缺乏證據證實REDD+專案有助於減少毀林,可能只是導致破壞移到別的地方。

「其實聯合國也坦言,對於碳權就是『做中學』,標準可能會一直變動。」所以投資前更要謹慎,至於在台灣造林賺碳權,田建中也坦言,種樹不難,問題是拿證書要花很多錢,且是每年都要重新認證,「一個案子成本10萬美元以上,如果土地小於100甲,就不划算了,不如拿去種水果」。

(封面圖/CTWANT、翻攝自RE100 Taiwan官網)

延伸閱讀

 

【往下看更多】
獨家/房市比想像中火熱 房仲:帶看帶到「沒時間吃飯」
00940掛牌首日「破發」 專家:不見得是壞事
11萬人有1億 7千人手握10億資產 專家:台灣富到流油

 

【熱門排行榜】
波音撐不住了?「現金價3437億」出售4大飛行平台
陳立武出手了!傳英特爾將裁員2成 改革內部官僚低效
星巴克外送「買1送1」特大杯那堤78元!連3天指定優惠85折
關鍵字: 碳費減碳綠電碳權ESG
Live 直播Live 直播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
四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