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Play 商店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其它 > 七八年級賺不到錢?作家揭密「生錯時代 再努力也是枉然」

七八年級賺不到錢?作家揭密「生錯時代 再努力也是枉然」

2018/04/27 15:07 劉庭安
七八年級賺不到錢?作家揭密「生錯時代 再努力也是枉然」

▲現在年輕一代的人被稱為「厭世代」,對未來感到無助。(圖/取自Pixabay)

 

※本文由換日線記者劉庭安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不久前,有位文化大學新聞系的大學生來採訪我,想問我對於 「厭世代」的看法。我覺得這是個很意思的話題,這週專欄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想先來聊聊「厭世代」是如何生成的。

 

一般的認知裡,「厭世代」指的是 1990 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或者把標準放寬點,1985 年後出生的也算。

 

「厭世代」出生在台灣經濟的頂點,經歷過 90 年代台灣經濟的黃金期尾端──但出了社會後面對的,卻是一年差過一年的大環境成長停滯,甚至衰退。

 

▲1970 年代至今的台灣歷年國民所得(名目)年增率。(圖/換日線;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反觀「厭世代」的父母,也就是 1960─1970 年代出生的這批人,可說是台灣最幸運的一代:他們相較於篳路藍縷的再上一代,生活環境好的多,有條件受較好的教育。出社會後又正趕上一波經濟狂飆、外資入台設廠、消費性電子爆發、大陸市場開放這幾個時代紅利。真的可以說是氣運加身、一路開掛的「幸運世代」。

 

厭世代的父母輩們,只要腦子靈光外加勤奮工作,大概都能享受到台灣經濟整體上漲的時代紅利,過著比更上一代更富裕的日子。這一輩中大量的農村青年,跑到城市奮鬥個幾年,也多能夠過上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中產階級生活。

 

在他們的人生經驗中,只要好好努力讀書,好好考大學,好好工作奮鬥,就能夠過上好日子。他們是這樣生活的、是這樣堅信的、也是這樣教育他們的子女的。

 

▲厭世代的父母輩們算是「幸運世代」。(圖/取自Holidayextras Flickr

 

然而,當「厭世代」想要複製父母那輩「奮鬥史」的時候,才發現已經不可能了。

 

在經濟狂飆的過去,到處都有新的工作機會和投資機會。隨便你買股票還是房地產,大趨勢都是一路狂漲──只要跟著大趨勢走,個人財富就能跟著水漲船高。厭世代的父母多半會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努力上,卻沒意識到只是剛好趕上了時代的風口,就被風給推上去了。

 

但今天,風已經停了。台灣的經濟發展階段已經到了下坡期了。個人再怎麼努力,都很難幹得過時代趨勢。

 

最明顯的表現是低薪。台灣人的實質薪資已經停滯近 20 年,隨著越來越高的房價、物價和通膨,其實就是越來越窮。

 

而多年來的普遍低薪,其根本原因就是;台灣的多數產業已經跟不上時代需求了。在全球經濟分工的體系當中,台灣企業能夠扮演的角色越來越不重要,也越來越不賺錢。企業賺不了大錢,當然付不起高薪。.

 

台灣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越來越不重要,造就厭世代的宿命

 

▲(圖/取自Creative Commons Images)

 

資本主義世界的規則其實很簡單。無論個人或是企業,你創造價值就能賺錢,創造的價值越大就能賺越多的錢。而越來越不賺錢的企業,所代表的事實就是:他們做的事情已經越來越沒有價值了。

 

這其實也不能夠全怪台灣企業家:如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的,台灣的經濟起飛有它的時代背景,我們正好趕上中國大陸對世界封閉市場、歐美企業在東亞尋求廉價的生產基地、加上美國老大哥的背後扶持這些關鍵因素,台灣經濟起飛,真的是時也運也。

 

然而,當大陸市場於 1985 年後對全球開放後,以廉價代工起家,缺乏自主創新力的多數台灣企業,必然會受到致命性的打擊。大量台灣企業挾帶著資本和技術遷移到了大陸,而留在臺灣的企業,現況多半是繼續削減成本,苦苦支撐。

 

而 1990 年後出生的「厭世代」,出社會時面對的就是全面下滑衰退的台灣產業。老闆們都不賺錢了,拿什麼錢去發高薪?

 

在低薪下,厭世代要支撐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別說什麼努力致富了。父母說的「努力就能成功」的那一套,完全就是鬼話。

 

另一個讓年輕人「厭世」的理由,是資源壟斷和階級固化。在他們父母那代,30 歲前賺到第一桶金,買房結婚,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到了厭世代,資源財富已經大量壟斷在上一代,而且是上一代中的少數人手上。

 

多數中產階級出身的厭世代,看著富二代和官二代們啥事不用幹,就能繼承大量的財富和權勢,心裡百般不是滋味。

 

▲厭世代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圖/取自Pixabay)

 

現在普通家庭出身,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有多少能不靠父母資助買得起房的?還別說全款了,就算不吃不喝個幾年,連首付款的零頭都付不起。

 

因為經濟壓力大,許多年輕人明明開始工作了,還是住在父母家省錢。父母對孩子們也很不爽,怒其不爭,怪他們不好好努力奮鬥,趕緊找個對象結婚生娃。

 

但年輕人也很無奈,時局如此,再努力也沒辦法「成功」,努力有什麼用?

 

「說到底,還不是你們上一代把台灣搞爛的。我們累得要死要活,賺那麼一點微薄的薪水,還去繳稅都去補貼你們的退休金了,你們還嫌東閒西的。」──這是年輕人普遍沒說出口的憤怒。

 

但憤怒歸憤怒,年輕人似乎也沒什麼辦法改變這一切。好像不管做什麼都沒用了,不管是改善社會或是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沒有希望了。年輕人就只好越來越「厭世」。

 

「厭世代」就是這樣生成的。

 

▲厭世代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圖/取自Pixabay)

 

面對無望改變的時局,作為「厭世代」的我們,該如何過好這一生呢?

 

大機率的未來趨勢是:台灣經濟衰退不但不會結束,還會越來越差。

 

這不是在「唱衰台灣」,而是現實如此。由於台灣產業結構主體,是眾多缺乏核心創新能力的中小製造業,這種產業結構,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邊緣化。

 

當然,我說的是「大趨勢」。還是會有少數公司,能夠取得成功的,甚至是世界級的成功──然而,能夠轉型或是創新成功的,只是會是少數特例,改變不了大局。

 

台灣經濟的顛峰已經過了,無論是多英明神武的領導者,都沒辦法再現過去的榮光。

 

這樣的環境下,無論年輕人再怎麼努力,要憑藉著自己的努力,過上比父母那輩更好的日子,都是小機率事件。

 

大機率事件是:我們可能辛辛苦苦打拼了一生,卻過上比父母那輩更貧困的日子。而我們的同輩們也同樣在又累又低薪的工作上苦苦掙扎,絲毫看不到出路。更羞恥的是,我們甚至還得靠父母接濟才能苟延殘喘的活下去。

 

認知到台灣經濟的停滯已經難以挽回,我們註定活在一個不斷下沉的時局裡。這跟一個人得知自己罹患絕症一樣:一開始都會忿忿不平,有種被命運捉弄的感覺,甚至轉化為悲傷與絕望──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活在一個不斷下沉的時局,年輕人一開始都會忿忿不平。(圖/取自Max Pixel)

 

但就跟絕症病人的反應一樣,在經歷否認期、憤怒期、悲傷期後,我們最終會進入平靜期。

 

我們最終都必須體認到,憤怒和悲傷都不能解決問題,而殘酷的現實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只能夠以平靜的心情面對。

 

第一種生存方式:去尋找事業以外的人生意義

 

雖然台灣經濟衰退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了。但客觀來說,台灣的生活水準並不差。

 

我們覺得現在「很慘」,是因為前 30 年成長得太好了。現在突然一下子從經濟停滯到實質薪資衰退,大家心理一時之間轉換不過來。

 

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台灣的經濟再怎麼下滑,還是會有個基本盤在。

 

部分的政府官員和民間人士都還在努力革新台灣的產業,他們的努力還是會有些效果的。當然「回春」是做不到的,但「續命」還是可以的。

 

打個形象化的比方,台灣現在就像是個 40 歲的中年人,體力只會一天一天走下坡。要返老還童回到 18 歲的青春活力那是做夢,但只要好好保養,還是能夠活得長長久久。

 

講真的,一個僅有 2 千 3 百萬人,地處東亞島鏈的弱小經濟體,能夠發展到今天的水準,真的已經很好了。比起東歐、東南亞、非洲、中國大陸許多四線以下的城市,台灣真的算是普遍富裕,生活水準頗高了。

 

活在台灣,一個公民能吃飽穿暖、接受基礎教育、享受醫療照顧,這都讓很多戰亂國家羨慕得要死了。

 

如果我們都要嫌自己的命不好,那要出身在敘利亞的難民情何以堪?

 

▲台灣生活其實已經很不錯。(圖/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現在只不過是「沒有以前好了」,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變得極為困難了而已。但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活這一輩子,非要追求建業立功賺大錢不可呢?為什麼一定要追逐「成功」呢?

 

平平淡淡活著,追逐一些「小確幸」,也是一種生存方式。

 

反正追求上一代的「成功」已經不可能了,那索性就不追逐了。比起想著賺大錢,還不如去開個小咖啡館。比起熬夜加班又升不了官,還不如去把時間拿去跑馬拉松做瑜伽,也還更有成就感。

 

說到底,人會感到痛苦,無非是現實和預期的差距過大導致的。只要我們把「事業成功」這個預期割捨掉,一樣可以過著充實的一生。

 

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定義什麼叫做「成功的一生」,沒有人說要有錢才是成功。就算一輩子只能住在爸媽家裡、沒有存款、買不起房、養不起小孩,只要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那就是成功的。沒有人可以批評你什麼。

 

「但我還是想要追逐事業上的成功,不甘心這輩子就是這樣子,那該怎麼辦?」你說。

 

好吧,那你還有第二條路可走。

 

第二個生存方式:去尋找其他還有機會的地方

 

▲年輕人的機會得靠自己努力去找。(圖/取自Pixabay)

 

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的上一代非常幸運,正好趕上了台灣經濟大起飛的好時代,滿地都是機會。他們這代不用去尋找風口,風口就自然而然掉到他們面前來了。

 

但我們就沒這種好事了。如果要想搭上時代趨勢的順風車,我們得自己努力去找。

 

2000 年的 PC 互聯網、 2010 年的移動互聯網、2017 年的人工智能、 2018 年的區塊鏈⋯⋯每個時代都有引領潮流的明星產業出現,創造大量的成功機會,只待有戰略眼光的人去發掘。

 

找機會不只是行業上的,也是地域上的。

 

我在先前的幾篇文章也有講過,在當今的時代,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資本、技術、數據、人才、市場都在往幾個國際性的超大城市移動,這些超大城市包括紐約、矽谷、倫敦、北京、上海、新加坡、東京等等。這些超大城市都還在源源不絕的引入人才,提供想要翻身的年輕人機會。

 

如果你不甘心自己這輩子就是這樣子了,那就想辦法去找機會吧。世界之大,不要限縮自己的眼界,還是有很多很多機會的。

 

最後說一些老生常談

 

拉拉雜雜講了一大堆,其實總結不過就是幾句話:台灣的大環境就這樣了,時代趨勢誰也改變不了,也別憤怒了,我們就接受這個現實吧。

 

接受現實之後,我們要不是安安份份的活下去,不要抱持什麼不切實際的夢想(或妄想)了;要不就是積極主動的去尋找機會。

 

停止抱怨,去行動。畢竟,天上已經是不會掉餡餅了。

 

 

【往下看更多】
母女雙雙罹血癌!元凶竟是「家中紙箱」 營養師:藏一級致癌物
蘇打綠控經紀人「侵吞4.7億」 青峰萌退意曝失聲原因
不滿吵到他玩手機!師逼2男童下跪 伸港車禍倖存小弟也在內

 

【熱門排行榜】
總預算案拍板「明年軍公教不調薪」卓榮泰:會另提釋憲
預售屋解約潮來了? 上半年逾1300件 「這3地」最多
輝達、台積電ADR重挫逾3% 殺盤原因找到了 外媒:「與這報告」有關
關鍵字: 厭世代抱怨憤怒年輕人
Live 直播Live 直播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
八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7
28
29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4
5
6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