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於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房產 > 房仲口頭鑑價1200萬「不可能再低」 她一送銀行慘了 專家嘆:都是話術

房仲口頭鑑價1200萬「不可能再低」 她一送銀行慘了 專家嘆:都是話術

2025/06/17 16:39 東森財經新聞
房仲口頭鑑價1200萬「不可能再低」 她一送銀行慘了 專家嘆:都是話術

有些購屋族會參考銀行鑑價,但也可能衍生爭議?根據臉書社團「賣厝阿明 知識+」的版主阿明分享,有民眾聽信房仲說法,深信房子鑑價可達1200萬元,但實際鑑定僅1050萬元,瞬間多出150萬元的資金缺口,差點違約賠上定金,更提醒購屋族留意「鑑價」這個房仲常見話術,嘗試破除背後3大迷思!

★【理財達人秀】台積法說 放心進場? 軋完外資 超值黑馬衝★

阿明分享案例表示,台北一名林小姐去年打算買房,鎖定中山區某中古公寓,透過房仲告知銀行鑑價1200萬元,對方還強調價格「不可能再低了」,因此她深信不疑,沒想到簽約後送銀行評估,實際鑑價只有1050萬元,瞬間出現150萬的資金缺口,讓林小姐差點違約賠上定金。

阿明強調,許多購屋族都曾發生說好的鑑價與實際結果有明顯落差,類似林小姐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銀行鑑價」這個名詞在房市交易儼然成為常被濫用的話術之一。

有關房市交易如何濫用「銀行鑑價」,他引述資深房仲的說法,對方坦言業界存在三種常見手法,第一種是浮報鑑價,也就是拿成交條件較好物件鑑價金額,營造「物超所值」假象;第二種是選擇性告知,只提供同社區最高價的成交案例,忽略低價交易;第三種是拖延策略,以要簽約才能送鑑價為由,導致買方無法確認貸款額度。

阿明指出,鑑價成為房市交易濫用的手法之一,讓銀行業者有苦難言,還有業者透露每天接到購屋族抱怨,內容都是房仲保證的鑑價和實際落差很大。該業者強調,銀行的鑑價是根據嚴謹的估價模型,但很多房仲為了促成交易,會給買方不切實際的期待。

根據阿明匯整發現,購屋族對鑑價一般存在三大迷思,迷思一是以為房仲說的鑑價就是銀行最終結果,實際上房仲可能只是參考近期成交價,並非正式鑑價;迷思二是以為所有銀行鑑價標準都一樣,實際上不同銀行對同一物件的估價可能相差10~15%;迷思三是以為簽約前無法知道大概鑑價,但其實能透過實價登錄和銀行初估掌握範圍。

究竟房仲口中的鑑價數字是真是假,阿明認為可從銀行實務角度解析如下:

銀行鑑價模式:

初步估價:僅參考實價登錄,誤差範圍約正負10%。

正式鑑價:簽約後派專員勘查,精準度較高。

二、破解鑑價話術的實用技巧

可以進行三方比價,透過查詢實價登錄(篩選同棟近半年成交價),搭配詢問2家以上銀行房貸專員,藉此比較不同房仲的報價。

阿明提醒, 當房仲告知「銀行鑑價XXX萬」,可以反問是哪家銀行的估價,並且要求提供最近3個月的成交案例,解此查核說法是否屬實。為了避免鑑價和預期結果不符,也能在斡旋書上註明,若銀行鑑價低於成交價XX%,買方有權無條件解約。

三、銀行鑑價實務流程

簽約前買方提供地址/謄本/貸款人財力證明即可初估,等簽約後正式送鑑,需要備齊買賣契約書、權狀影本、產權說明書、最新謄本,至於銀行場勘重點包括屋況(漏水、結構),嫌惡設施(宮廟、高壓電塔),社區管理狀況等。

對保過程會確認核貸成數/年期/寬限期與利率=(鑑價,成交價)×貸款比例,利率依物件條件調整。

那個購屋族如何保障自身權益?根據地政士建議,購屋族別完全相信單一房仲說法,務必多方查證,簽約前務必確認貸款額度,善用契約條款自保,建議掌握「三要原則」,分別是要自行查實價登錄、要問2家以上銀行、要在合約加註貸款成數條款,購屋前最好也能先試算貸款成數,相對更能自保。

(封面示意圖/Pexels)

 

【往下看更多】
堅持要匯400萬險遭詐! 婦人「冷回1句」他傻眼:台灣人太有錢
「線上辦護照」7月起放寬適用對象 申請條件一次看
川普賣手機「主打美國製造」 自家人揪疑點:中國做的?

 

【熱門排行榜】
大罷免若成功! 傅崐萁:柯建銘當院長 現金1萬+5天假恐全沒
丹娜絲災損嚴重!卓榮泰要發慰助金 每戶最高10萬元
周杰倫抖音吸粉2175萬!網怒批「別用台灣健保」 Cheap譏:你以爲他需要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