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Play 商店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生活 > 尪失業她不想幫家人買房 父竟飆罵:這麼回報我們嗎?

尪失業她不想幫家人買房 父竟飆罵:這麼回報我們嗎?

2020/02/28 13:10 東森財經新聞
尪失業她不想幫家人買房 父竟飆罵:這麼回報我們嗎?

三年前,我在上海遇見台幹S,她告訴我,三十二歲結婚前,她爸爸突然簽下一筆房貸,頭期款、貸款,都要她出錢,房子登記她的名字,但弟弟、妹妹、弟弟未過門的女朋友,都住在裡面。

 

 

★【理財達人秀】台幣升1元 台積電少賺3%? 央行上火線 外銷.金融防線?★

 

 

S說,房子登記她的名字,但地點、房型、居住環境,都是為了其他人打造的,她估計自己不會去住,弟弟、弟妹住在裡面,即使未來父母過世,她也不敢把房子收回去(顯得不近人情)。S說,這種「家庭責任」,不答應顯得「無情」,背上了又氣喘吁吁,很有壓力。

 

就在去年,S懷孕了,先生卻被裁員,一時失業。

 

S是個負責任的女兒,但是她看著先生愁眉苦臉,心底感到愧疚,於是開口,請爸媽暫時接管房貸,讓弟弟、妹妹,一起還錢。

 

她一提出來,家裡就炸開了鍋。爸爸在飯桌上,第一個跳出來,憤怒地咆哮:

 

「我養妳這麼大,妳就這麼回報我們的嗎?」

 

「還不起?還不起什麼意思?妳不是上個月還去日本玩了嗎?沒錢能去玩什麼啊?」

 

「妳怎麼可以不負責任呢?房子是妳的名字耶!以後也是妳的耶!妳要存錢,這房子不是幫妳存了嗎?」

 

吃完飯,S落荒而逃。她抽抽噎噎,極度委屈地告訴我,她搞不清楚,自己自食其力,花錢去日本犒賞自己,到底有什麼錯?S哭著問我,是不是收入比較高,就要背負其他人的生活?她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

 

▼難道收入比較高,就要背負其他人的生活?(示意圖/pixabay)

 

我聽了,只能拍拍她的手,安慰她,不是她的錯。

 

責任是什麼?責任像河流兩邊的堤岸,引導著水流,灌溉田地,生養果實;它是行為和欲望的界線,領著我們做「應當做的事」,扛「應承擔的任務」、達成「應完成的使命」;責任,就是指示。

 

很多年來,是父母告誡我們責任的內容─ 好好工作、自食其力、奉養父母、維持穩定的婚姻、生養一兩個小孩─ 父母以喝斥、命令、威脅的姿態,像在河邊築起兩道堤岸一般,引導我們的能量,去往他們指向的田地,灌溉成林。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感到好奇。「責任」像塊匾額一樣,掛在每個人的頭上,為什麼卻從沒有人,提出這些問題:

 

1.背負責任的目的是什麼?

2.背負責任的對象包括了誰?

3.背負責任的順序是什麼?

 

想到這三個問題,讓我陷入沉吟……

 

責任的目的是什麼?責任的目的是讓自己,過得更好、過得更快樂、更有目標─比如說,我想學會理財,於是我決定記帳。當我決定記帳的時候,我對每天記錄開支、蒐集發票這件事,就有了「責任」。責任,讓我「受力」,讓我「承擔」;我必須耐著性子,花時間、花力氣,不斷給自己打氣,忍耐枯燥,維持紀律,達成目標。最終,我因負起了「記帳」的責任,存住錢,過得更好─ 這是責任的目的,責任,是為了讓自己幸福。

 

那麼,責任的對象包括了誰呢?

 

首先,我們第一個該擔負的責任,就是自己─ 自己想買的房子、想做的職業、想擁有的生活節奏、休閒方式、自己的成長、自己家庭的開支、自己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們要為自己,負重、承擔、受力、前行。我們活著,首先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背負自己的背包,為自己的欲望、理想,奮鬥推進。

 

其次,我們該擔負的責任,包括家人、親戚、朋友,以及地球上,與我有連結的「其他人」,都是我們的責任。

 

但是,首先背負自己、其次背負別人;別人首先背負自己、其次背負別人;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每個人背著自己的背包,手拉著手,向上攀登,直到登頂……這是愛,這是連結。

 

人跟人之間,第一個責任,也是唯一的責任,是愛,不是錢。愛是一種絕對的自我中心,是一種被滿足、被保護、被包圍的狀態下,沉穩、安定地行動著。你一定要先承擔自己的責任,讓自己滿足,充滿了愛,才能去滿足別人,這時你才是給予者,不是乞求者(乞求別人關注我、重視我)。

 

人與人之間、家人之間,要愛對方,不是成為對方─ 我們不能代替家人思考,代替家人實現願望(你有自己的願望,不是嗎),代替家人還房貸(你有自己想買的房子,想過的生活,不是嗎),代替家人承擔他們人生的失意和失望(那是他們的經歷,不是嗎?)……愛你,不是成為你。

 

如果我是S,畢業那年,我會拒絕背上房貸,那是別人的背包、別人的責任,S不是耶穌,S不該背著十字架、手鐐腳銬、負重前行;那不是愛,那是順從、也是扭曲。

 

我能想像,S如果說出「我不還了」的時候,她的心底,一定會很有壓力。那是一種「愧疚感」,一種「內心的定罪」,像懲罰自己似的,說自己「很無情」、「很壞」;承受那種壓力,一定非常痛苦。如果爸爸媽媽再跳出來,跟著罵「你不孝」、「你自私」,S的內心,一定承受更大壓力。

 

愧疚感,大概是世界上最難處理的情緒。

 

愧疚感來自內在,來自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規則、教條,要抵抗它,得很有決心。

 

因為它根深柢固,來自內心。

 

我自己生長在「沒有界線感」的家庭,對S的處境,感到同情。我能理解S的難處,理解她承受的壓力,但我始終覺得,我們能堅持住,為自己做點努力。

 

我們應察覺自己的愧疚感,察覺自己腦子裡「你很差」、「你很自私」、「你不孝」的聲音,然後退一步,像旁觀者一樣,看待自己的處境,檢查自己的「聲音」;辨認出爸媽、親人的「操縱語言」,試著在內心底,為自己打氣。

 

我相信,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愧疚感、察覺愧疚感,安頓自己內心,我們面對這種情境,就會陷入掙扎、憤怒、糾結裡,最終破壞愛與信任感,得不償失。

 

我們該讓別人知道,你是你,他是他;由你控制自己。即使一切並不容易,也值得努力。

 

●本文摘自《與家人的財務界線》/李雅雯(十方)/采實文化

 

(封面示意圖/pixabay)

 

【往下看更多】
咖啡優惠來了! 7-11買1送1、全家第2杯10元 星巴克第2杯半價
台幣換日圓甜甜價超嗨? 網憂「苦日子」來了:很多人將失業
經濟學人連4年恐嚇台灣 謝金河批「夠了」:販賣危機成癮

 

【熱門排行榜】
台幣急升創紀錄! 專家曝「他最爽」:股價匯率兩頭賺
以為地上是糖果包裝紙! 男驚喜撿到「3.81克拉鑽石」
巴菲特指「美元是地獄貨幣」? 郭正亮驚:台灣會很慘
Live 直播Live 直播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
五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