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記圖片比背文字快 你知道大腦怎麼學習的嗎?
2018/08/01 14:44 東森財經新聞
我們大腦的思維模式大致上可以簡化成兩種,一種是「全神灌注在某件事物上」的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另一種是「放鬆不刻意去思考」的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專注模式(Focused mode)
▲(圖/pexels)
當你處在專注模式的時候,大腦中負責處理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會向控制中心一樣,把你在思考的問題所牽動的不同部位串連起來,像是在閱讀、解題、想企劃、寫文案的時候,都是在運用專注模式,但是當我們處於專注模式的時候,常常會碰上一種認知偏誤,像是文案寫了半天結果還是覺得不好,或是排列組合算了半天結果還是算錯,因為一開始的思考就走錯了方向,而你越是專注,越不容易發現自己走錯了路,這種偏誤就做「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不自覺已經習慣的思考方式,所以腦中最先浮現的念頭反而可能會阻礙你找到更好的答案,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職業西洋棋棋士,很多西洋棋棋士認為,自己已經背下各種棋譜,可以綜觀全局,但是學者研究,觀察他們下棋時視線移動範圍,發現他們的注意力一直維持在同樣的地方,跳脫不出原本的解法,所以作者指出,我們需要另一種跟專注模式互補的發散模式。
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圖/pexels)
發散的意思就是把你的注意力,從原本要解決的事情移開,去做一些不會讓思緒緊繃的事情,像是散步、洗澡、睡覺,當你處在發散模式的時候,原本思考問題的視窗並不會被你的意識關掉,而是被放到意識的後台,這時候大腦中神經訊號的連結點是四散的,不像專注模式有一個控制中心,所以不同腦區會持續互動激發出不同的火花,當這個火花打到你一直想不通的那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小宇宙大爆發~ 在2004年雷克雅維克的快棋比賽中,世界西洋棋冠軍卡斯帕羅夫(Gary Kasparov),對上13歲的神童卡爾森(MagnusCarlsen),結果在比賽最後的關鍵幾分鐘,輪到卡斯帕羅夫出手的時候,卡爾森竟然站起來了,這個舉動正是讓卡爾森,能夠從原本的專注模式轉換到發散模式,而且還能同時擾亂對手的注意力,結果這場比賽裡人打成平手,卡爾森一戰成名,如果你去看歷史上有名的創作者,很多人都有讓自己轉換到發散模式的習慣,像是珍·奧斯汀、狄更斯、康德、尼采,這些人都會透過散步來擷取靈感,還有像是西班牙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他會在椅子上拿一串鑰匙打瞌睡,所以他快睡著時,鑰匙掉落的聲音就會把他喚醒,讓他可以在半夢半醒之間發想自己的創意,這些都是在「專注」跟「發散」兩種模式之間轉換的例子,不過要實行這種方法,前提是自己要先經歷過專注模式,至少動腦思考過一次問題,才能把問題輸入到腦子裡,然後安排一段時間不去想它,才可以促使發散模式用新的角度看事情,如果你都是等到期末考前才讀書,等到公司規定的截止日期前才趕工你就沒辦法給你的大腦足夠的時間進行發散模式。
※有效的學習方法
建構概念組塊(建構概念組塊 conceptual chunk)
▲(圖/pexels)
組塊的意思就是把一個個獨立的資訊,集合成一組有意義的概念,通常我們在學校或是自己閱讀的時候,得到的都是一個接一個的資訊點,組塊就是要把這些點連成一條線,就像你在背英文單字的時候,原本各自獨立的字首、字根、字尾連接起來,就會變成一個有意義的新概念,你可以用各種方式去建構一個概念組塊,例如:因果關係、時序關係、程度關係,重要的是,釐清你建立的這一組概念是在哪個脈絡之內,也就是這個學科領域在處理什麼問題的時候會用到這組概念,這樣以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用從一個個知識點開始回想,而是直接回想一整組概念。
善用回想(powers of recall)
▲(圖/pexels)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人在看書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能力錯覺,就是大家會反覆閱讀同一本書來加深記憶,而且閱讀的同時還會畫重點,但事實上正式「畫重點」這個動作,讓人以為自己有畫線就等於記了起來,誤以為自己的腦部有在運作,其實只有手部有在運動,所以心理學家在2011年的時候就做了一項研究,他們給兩群學生同樣的時間閱讀,一群是只能靠回想來記憶閱讀內容的學生,另一群則是反覆閱讀,而且還畫出概念圖來增強理解的學生,結果發現不管用什麼方式檢驗,透過回想練習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是比較好,因為提取記憶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強化跟鞏固我們腦中的神經連結,所以與其花同樣的時間,閱讀一本書好幾次,不如認真讀一次,然後反覆回想。
少量多餐
▲(圖/pexels)
如果你要把一個領域的東西學好,你就必須給自己一點時間,讓大腦的神經連結有機會鞏固,就像你要蓋一道磚牆,應該是每天鋪一點水泥,讓它們有時間凝固,而不是在短時間內灌進大量的水泥,這樣建造出來的東西只會歪七扭八,所以簡單地說就是,一旦你理解了X,就先去讀別的東西,改天再回來複習X。
好好睡覺
▲(圖/pexels)
非常重要的一點,其實我們的大腦,光是醒著就會產生有毒物質,但是在睡覺的時候,人的腦細胞會收縮,細胞之間的空隙會變大,讓腦脊髓液可以清理掉白天累積的有毒物質,而且同時我們的大腦,也會產生新的突觸,去強化白天的學習記憶。
這邊介紹幾個增強記憶力的方法:
感官記憶
▲(圖/超級歪 SuperY)
感官刺激越多,記憶效果就越強,也就是用到越多的大腦部位,越能建立穩固的神經模式,像是我們會對視覺圖像留下深刻印象,但對文字卻不會有同樣的感覺,因為視覺區域跟空間記憶有關,而空間技藝在演化上就對我們祖先的身存有幫助,人類的祖先不用記住大量抽象名詞或是數學公式,但是必須記住打獵後回家的路,或是哪個地區的果實可以摘採、不會中毒,經過長時間的演化,人類的大腦就逐漸變成用來記憶跟空間還有視覺有關的東西,所以如果要增強記憶,就試著把一個抽象的概念,轉換成一幅難忘的畫面。
類比法
▲(圖/超級歪 SuperY)
就是用隱喻的方式去理解新的概念,像是佛洛伊德就會把意識跟無意識的關係,比喻成冰山,或是很多理科老師,會把電流比喻成水流,不管是人文還是自然科學,當一個全新的思想或是事物出現在世界上,人類要理解它就只能透過隱喻,用已知去解決未知,所以如果你去看尼采的作品,就會發現裡面到處都是隱喻,因為他要講的過去從來沒有人講過的思想,如果你去看科學界的各種模型,你會發現到處都是隱喻,這些隱喻都是幫助我們最快可以理解新事物的方法,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你覺得解釋力更強的類比,同樣也是越有畫面,記憶的效果就越好。
間隔式練習
▲(圖/超級歪 SuperY)
如果要把某個想法從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至少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個是令人難忘,第二個是重複出現,如果不符合這兩點,剛形成的,還很模糊的神經連結,很容易就被新陳代謝調,這其實也是一種演化的生存策略,因為生活中很多小事情本來就不用全部記住,如果不管大事小事都記住,腦子裡反而回堆積很多用不到的記憶,所以如果要記住一些比較難記的內容,就可以使用間隔式的複習,一次一次的拉長複習的間隔時間,讓大腦慢慢習慣你要建立的連結。
如果我們運用了這些方法去學習之後,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呢?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你能不能很流暢的轉述給別人聽,像是物理學家,費曼、語言學家,杭士基,他們都會說,如果沒辦法把你學到的東西,解釋給一個十幾歲的小孩聽,那就代表你並沒有真的懂那個東西,因為如果你真得懂了,你就應該知道如何簡化一個概念卻又不讓它失真,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是為了要對別人說明某件事情,才會去試著理解一個東西,而不是先理解才說明,另一個方法是,看你能不能夠自己舉出相似的例子,或是用同樣的概念,編出一個故事,像我自己在學哲學的時候也很常用這個方法,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舉例的時候,可以先去理解當初的發明者,是如何想到這個點子的,後來的人又是為何跟如何運用這個點子,例如:制定智慧財產權的人最初的動機是什麼?牛頓提出三大運動定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去釐清這些東西都會對學習非常有幫助,真正最有效果的學習方法其實就是自學,很多不喜歡讀書的人,常常會舉一些沒有大學畢業的知名人物,像是比爾蓋茲、祖克柏、賈伯斯,但事實上這些人每年都看幾十本書,他們休學只是換個地方學習,在法國,書甚至是被列為跟水電一樣的生活必需品,如果你覺得自己看書很無趣,你也可以找人組讀書會,透過跟其他人討論,更容易發現自己思考的偏差。
看完後是否能更有效的學新知了呢?在這變遷快速的時代下能夠把握住效率學習,才能在職場上站穩腳步,成為更成功的人。
本文獲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專注模式(Focused mode)
▲(圖/pexels)
當你處在專注模式的時候,大腦中負責處理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會向控制中心一樣,把你在思考的問題所牽動的不同部位串連起來,像是在閱讀、解題、想企劃、寫文案的時候,都是在運用專注模式,但是當我們處於專注模式的時候,常常會碰上一種認知偏誤,像是文案寫了半天結果還是覺得不好,或是排列組合算了半天結果還是算錯,因為一開始的思考就走錯了方向,而你越是專注,越不容易發現自己走錯了路,這種偏誤就做「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不自覺已經習慣的思考方式,所以腦中最先浮現的念頭反而可能會阻礙你找到更好的答案,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職業西洋棋棋士,很多西洋棋棋士認為,自己已經背下各種棋譜,可以綜觀全局,但是學者研究,觀察他們下棋時視線移動範圍,發現他們的注意力一直維持在同樣的地方,跳脫不出原本的解法,所以作者指出,我們需要另一種跟專注模式互補的發散模式。
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圖/pexels)
發散的意思就是把你的注意力,從原本要解決的事情移開,去做一些不會讓思緒緊繃的事情,像是散步、洗澡、睡覺,當你處在發散模式的時候,原本思考問題的視窗並不會被你的意識關掉,而是被放到意識的後台,這時候大腦中神經訊號的連結點是四散的,不像專注模式有一個控制中心,所以不同腦區會持續互動激發出不同的火花,當這個火花打到你一直想不通的那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小宇宙大爆發~ 在2004年雷克雅維克的快棋比賽中,世界西洋棋冠軍卡斯帕羅夫(Gary Kasparov),對上13歲的神童卡爾森(MagnusCarlsen),結果在比賽最後的關鍵幾分鐘,輪到卡斯帕羅夫出手的時候,卡爾森竟然站起來了,這個舉動正是讓卡爾森,能夠從原本的專注模式轉換到發散模式,而且還能同時擾亂對手的注意力,結果這場比賽裡人打成平手,卡爾森一戰成名,如果你去看歷史上有名的創作者,很多人都有讓自己轉換到發散模式的習慣,像是珍·奧斯汀、狄更斯、康德、尼采,這些人都會透過散步來擷取靈感,還有像是西班牙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他會在椅子上拿一串鑰匙打瞌睡,所以他快睡著時,鑰匙掉落的聲音就會把他喚醒,讓他可以在半夢半醒之間發想自己的創意,這些都是在「專注」跟「發散」兩種模式之間轉換的例子,不過要實行這種方法,前提是自己要先經歷過專注模式,至少動腦思考過一次問題,才能把問題輸入到腦子裡,然後安排一段時間不去想它,才可以促使發散模式用新的角度看事情,如果你都是等到期末考前才讀書,等到公司規定的截止日期前才趕工你就沒辦法給你的大腦足夠的時間進行發散模式。
※有效的學習方法
建構概念組塊(建構概念組塊 conceptual chunk)
▲(圖/pexels)
組塊的意思就是把一個個獨立的資訊,集合成一組有意義的概念,通常我們在學校或是自己閱讀的時候,得到的都是一個接一個的資訊點,組塊就是要把這些點連成一條線,就像你在背英文單字的時候,原本各自獨立的字首、字根、字尾連接起來,就會變成一個有意義的新概念,你可以用各種方式去建構一個概念組塊,例如:因果關係、時序關係、程度關係,重要的是,釐清你建立的這一組概念是在哪個脈絡之內,也就是這個學科領域在處理什麼問題的時候會用到這組概念,這樣以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用從一個個知識點開始回想,而是直接回想一整組概念。
善用回想(powers of recall)
▲(圖/pexels)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人在看書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能力錯覺,就是大家會反覆閱讀同一本書來加深記憶,而且閱讀的同時還會畫重點,但事實上正式「畫重點」這個動作,讓人以為自己有畫線就等於記了起來,誤以為自己的腦部有在運作,其實只有手部有在運動,所以心理學家在2011年的時候就做了一項研究,他們給兩群學生同樣的時間閱讀,一群是只能靠回想來記憶閱讀內容的學生,另一群則是反覆閱讀,而且還畫出概念圖來增強理解的學生,結果發現不管用什麼方式檢驗,透過回想練習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是比較好,因為提取記憶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強化跟鞏固我們腦中的神經連結,所以與其花同樣的時間,閱讀一本書好幾次,不如認真讀一次,然後反覆回想。
少量多餐
▲(圖/pexels)
如果你要把一個領域的東西學好,你就必須給自己一點時間,讓大腦的神經連結有機會鞏固,就像你要蓋一道磚牆,應該是每天鋪一點水泥,讓它們有時間凝固,而不是在短時間內灌進大量的水泥,這樣建造出來的東西只會歪七扭八,所以簡單地說就是,一旦你理解了X,就先去讀別的東西,改天再回來複習X。
好好睡覺
▲(圖/pexels)
非常重要的一點,其實我們的大腦,光是醒著就會產生有毒物質,但是在睡覺的時候,人的腦細胞會收縮,細胞之間的空隙會變大,讓腦脊髓液可以清理掉白天累積的有毒物質,而且同時我們的大腦,也會產生新的突觸,去強化白天的學習記憶。
這邊介紹幾個增強記憶力的方法:
感官記憶
▲(圖/超級歪 SuperY)
感官刺激越多,記憶效果就越強,也就是用到越多的大腦部位,越能建立穩固的神經模式,像是我們會對視覺圖像留下深刻印象,但對文字卻不會有同樣的感覺,因為視覺區域跟空間記憶有關,而空間技藝在演化上就對我們祖先的身存有幫助,人類的祖先不用記住大量抽象名詞或是數學公式,但是必須記住打獵後回家的路,或是哪個地區的果實可以摘採、不會中毒,經過長時間的演化,人類的大腦就逐漸變成用來記憶跟空間還有視覺有關的東西,所以如果要增強記憶,就試著把一個抽象的概念,轉換成一幅難忘的畫面。
類比法
▲(圖/超級歪 SuperY)
就是用隱喻的方式去理解新的概念,像是佛洛伊德就會把意識跟無意識的關係,比喻成冰山,或是很多理科老師,會把電流比喻成水流,不管是人文還是自然科學,當一個全新的思想或是事物出現在世界上,人類要理解它就只能透過隱喻,用已知去解決未知,所以如果你去看尼采的作品,就會發現裡面到處都是隱喻,因為他要講的過去從來沒有人講過的思想,如果你去看科學界的各種模型,你會發現到處都是隱喻,這些隱喻都是幫助我們最快可以理解新事物的方法,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你覺得解釋力更強的類比,同樣也是越有畫面,記憶的效果就越好。
間隔式練習
▲(圖/超級歪 SuperY)
如果要把某個想法從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至少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個是令人難忘,第二個是重複出現,如果不符合這兩點,剛形成的,還很模糊的神經連結,很容易就被新陳代謝調,這其實也是一種演化的生存策略,因為生活中很多小事情本來就不用全部記住,如果不管大事小事都記住,腦子裡反而回堆積很多用不到的記憶,所以如果要記住一些比較難記的內容,就可以使用間隔式的複習,一次一次的拉長複習的間隔時間,讓大腦慢慢習慣你要建立的連結。
如果我們運用了這些方法去學習之後,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呢?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看你能不能很流暢的轉述給別人聽,像是物理學家,費曼、語言學家,杭士基,他們都會說,如果沒辦法把你學到的東西,解釋給一個十幾歲的小孩聽,那就代表你並沒有真的懂那個東西,因為如果你真得懂了,你就應該知道如何簡化一個概念卻又不讓它失真,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是為了要對別人說明某件事情,才會去試著理解一個東西,而不是先理解才說明,另一個方法是,看你能不能夠自己舉出相似的例子,或是用同樣的概念,編出一個故事,像我自己在學哲學的時候也很常用這個方法,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舉例的時候,可以先去理解當初的發明者,是如何想到這個點子的,後來的人又是為何跟如何運用這個點子,例如:制定智慧財產權的人最初的動機是什麼?牛頓提出三大運動定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去釐清這些東西都會對學習非常有幫助,真正最有效果的學習方法其實就是自學,很多不喜歡讀書的人,常常會舉一些沒有大學畢業的知名人物,像是比爾蓋茲、祖克柏、賈伯斯,但事實上這些人每年都看幾十本書,他們休學只是換個地方學習,在法國,書甚至是被列為跟水電一樣的生活必需品,如果你覺得自己看書很無趣,你也可以找人組讀書會,透過跟其他人討論,更容易發現自己思考的偏差。
看完後是否能更有效的學新知了呢?在這變遷快速的時代下能夠把握住效率學習,才能在職場上站穩腳步,成為更成功的人。
本文獲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往下看更多】
►「台大法律⭢陪酒8年」月入20萬全花光 她33歲重考醫牙:我只想賺錢
►女友工作7年「存款僅40萬」 沒打算買房他傻眼:不悔改只能分
►台灣明年有3大危機! 詹惟中預言:房地產會跌
【熱門排行榜】
►瑞銀下修台股明年評等 減碼理由曝光
►一堆同事「加班才4萬」就買房 他問還的起? 內行笑:不用你擔心
►買房貸不了款!她怨「生孩換房錯了嗎」 網不挺:就打你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