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Play 商店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生活 > 上百名額僅40人願入學?厭學症暴露貧富差距惡化

上百名額僅40人願入學?厭學症暴露貧富差距惡化

2019/04/01 15:53 東森財經新聞
上百名額僅40人願入學?厭學症暴露貧富差距惡化

▲越窮的地方越孳生「厭學症」。(示意圖/翻攝自新浪新聞)

 

俗話說,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近日《新浪新聞》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則「越窮的地方越孳生『厭學症』」的說法,並點出大陸西南山區一個貧困達到90%的村子裡,一名15歲的中輟少年稱「如果再有人勸我上學,我就跳樓自殺」。

 

▲一些貧困地區便瀰漫著一種「厭學症」的氛圍?(圖/翻攝自)

 

這則文章內指出,除了那名15歲的青年之外,大陸的社工也多次去廣東等地區勸當地的中輟學生重返就學,沒想到卻被所有的學生給拉進了黑名單;並且曾經舉辦一個職業培訓營,邀請一百多名適齡的青年到廣東一間技職技術學院展開一年的培訓,誰知道真的參與的卻只有40多名學生,而其中6名更是沒幾天便放棄了,這些孩子寧可每天玩遊戲,也不願意接受培訓。一些貧困地區便瀰漫著一種「厭學症」的氛圍。

 

甚至有陸媒記者指出,「厭學症」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已經不再信奉「讀書能改變命運」,因為在某些農村裡,許多的家庭因為子女學習好而不斷的升學,卻使得家庭裡面更是負債累累。甚至有部分的村民在心中產生「聰明的孩子是貧窮的禍根,笨的孩子才有致富的福氣」的說法。

 

▲。(示意圖/翻攝自Pxhere)

 

他們認為,聰明的孩子因為學習好就能一直上學,要花很多很多的錢。反過來說,笨一點的孩子就考不上大學,不用花大把大把的錢供其讀書,還能幫家裡面做一些工作,甚至可以出外打工賺一點錢貼補家用。

 

對於這樣的說法,有網友認為這是「目光短淺」。但是如果把這些事情搬到現實面來解釋的話,那些要供應孩子上學,家庭裡卻一貧如洗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卻顯得那麼的無力。畢竟如果可以輕鬆負擔的話,誰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沒有知識背景的。

 

▲「笨孩是福」的說法其實只是人們對於現階段的無奈所產生的自我解嘲說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陸媒《搜狐》點出,「笨孩是福」的說法其實只是人們對於現階段的無奈所產生的自我解嘲說法。日前甚至有媒體報導,有一名已經得了肺病的礦工,為了讓女兒能夠上大學,不惜甚至不後悔的用自己的生命去換這個機會。

 

微博下方有網友點出「讀書當然不一定能改變命運,階層的固化已經是一種現實,與其宣揚讀書能夠改變命運,不如讓孩子相信,讀書會為命運提供通路和機會,即使改變不了,也能讓生活變得更達觀、有趣,內心更豐富有力」、「導致厭學的不是貧窮,是眼界」。

 

※輕生不能解決問題!東森新聞關心您※
生命誠可貴,輕生不能解決問題
退一步想,可為生命找到出路!
輕生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看更多

貧富不均!全球前26大富豪財產「等於38億窮人家當」

英國慈善組織樂施會發表報告說,全球排行前26名的富豪,他們的財產加起來相當於全球38億窮人的家當,呼籲各國政府考慮調整稅率,以減緩貧富不均的情況。

 

▼(圖/東森新聞)

 

把全世界前26名富豪的財產通通加起來,就可以養活世界上38億個窮人,您相信嗎?

 

目前世界富豪的排行榜名單中,第一名的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他的身家是112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3.3兆元,第一名的貝佐斯,他的身家還比衣索比亞整個國家的衛生預算還要更高,真是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


▼(圖/東森新聞)


第2名比爾蓋茲 ,身家 900 億美元,第三名是股神巴菲特,第五名是臉書創始人之一的祖克伯,第十名之後出現了亞洲臉孔,第17名是騰訊創辦人馬化騰 ,身家 453 億美元,第20名是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身家 390 億美元,第23名是香港富豪李嘉誠 ,不管他們從事什麼產業,共通點都是實在太富有了,這些有錢人的財產加在一起,的確可以讓38億個窮人維持生計。

 

英國慈善組織樂施會最新報告指出,全球前26大富豪的財產,相當於地球上最貧窮38億人口的全部家當,而且這些富豪的財產,還又比去年增加了12%,窮人的財產反而下滑了11%,真是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有錢人的生活一般市井小民難以體會,英國樂施會認為,這世界不能再容忍貧富差距 ,並且指出應該是世界稅率不太公平,只要讓富豪再多納百分之0.5的稅,就有可能讓更多兒童受教育,更多人享有健保,因此英國樂施會呼籲各國政府,應該研究有錢人的所得稅率,用來照顧其他國民。


▼(圖/取自Pixababy)


(封面圖/取自Pixababy)

看更多

 

香港是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民眾租不起房也買不起房,導致越來越多人成為住在24小時速食餐廳的「麥難民」,其中不乏年輕人,且學歷在高中或大專以上的竟佔了約4成比例,情況嚴重引起政府關注。

 

▲麥當勞變公宅?香港高房價「麥難民」5年暴增5.7倍。(圖/翻攝自金羊網

 

2006年起,許多香港麥當勞改為24小時營業,加上房屋短缺及房價高昂等問題日益嚴重,讓不少香港民眾選擇逗留在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速食店,又稱為「麥難民」。

 

▲麥當勞變公宅?香港高房價「麥難民」5年暴增5.7倍。(圖/翻攝自金羊網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調查發現,「麥難民」數量在5年內提升了5.7倍,其中有1成是女性,約4成的人有高中或大專以上的學歷。據統計香港快餐店共有384名無家者,其中又以九龍地區的「麥難民」人數最多,佔了整體近6成。「麥難民」平均露宿時間已長達23.4個月,逾36%的人表示,在速食餐廳住宿的原因是租金太貴,還有26%則是因為失業。

 

▲麥當勞變公宅?香港高房價「麥難民」5年暴增5.7倍。(圖/翻攝自金羊網

 

香港的麥難民有人從事散工,因為付不起租金,並為了配合上班地點,同時節省交通費,因此選擇在快餐店住宿。有的甚至相約在部分提供無線網絡的麥當勞餐廳,帶備手提電腦或PSP或NDS等遊戲機,在餐廳內通宵玩電子遊戲,這些人又被稱為「麥玩家」。

 

其中一名已成為「麥難民」達1年的女子表示,在速食餐廳住宿並不好受,除了會被客人指指點點,還只能坐著睡覺,東西更有可能遭竊。她也說,每家速食餐廳對他們的態度都不一樣,部份店家會讓她們留宿,到了天亮才要求離去,但有的店家態度很差,會用盡方法將趕她們離開。另一名女性則說,在速食餐廳住宿其實有「潛規則」,像是到店裡前要先洗澡、不能將腳放上椅子等,以避免影響其他食客。

 

▲麥當勞變公宅?香港高房價「麥難民」5年暴增5.7倍。(圖/翻攝自金羊網

 

看更多

 

當我們在熟悉的床上,享受著舒適的睡眠時,你可知道有一群人卻選擇在麥當勞度過漫漫長夜,不是為了要排什麼限量商品,而是他們把麥當勞當作自己的「家」,被稱之為「麥難民」。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香港非營利組織調查發現,在今年6至7月間,共有334人夜宿在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內,這些人就是當地所謂的「麥難民」。相較於2013年調查,當時「麥難民」僅57人,人數形同在5年內成長6倍。

 

▲麥難民將麥當勞當作自己的「家」。(圖/謝宛芸)

 

調查顯示,超過7成「麥難民」表示自己另有居所,並不是無家者或露宿者,但因貧窮、居住環境惡劣、無法負擔冷氣電費,又或者是家庭因素,導致有家歸不得,必須夜宿麥當勞。另有約3成表示,麥當勞是自己的唯一住所。

 

▲香港麥難民人數5年內成長6倍。(圖/謝宛芸)

 

另外根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這些「麥難民」平均年齡是53.4歲,當中最年輕是19歲,最年長為79歲。其中57%表示自己有全職、兼職或自僱工作,43%沒有就業。他們所以夜宿麥當勞的理由,以經濟問題居多,調查發現逾2成受訪者雖然有居所,但無法負擔電費及冷氣費;也有受訪者稱,因居住環境惡劣、節省上班交通費及時間等種種因素,選擇到24小時麥當勞過夜。

 

▲麥難民夜宿麥當勞的理由,以經濟問題居多。(圖/謝宛芸)

 

來自台灣的網友謝宛芸,也曾實地到香港採訪麥難民,當他訪問到一位男子時,這名男子僅是面露微笑,不願透漏任何跟自己有關的故事,謝宛芸唯一知道的是,這名男子每天晚上都會到麥當勞,而且白天還有工作,最後這名男子也有些失落地表示:「盡可能地學習,然後珍惜,珍惜你的家人、朋友,因為你不會知道下一站在哪裡」,從言語中流露出滿腹的無奈,對於這種現象,專家表示,麥難民不僅口袋貧乏或財富匱乏,而且他們的靈魂和生活都充滿了空虛,因此人們需要改變社會態度,而政府更要這麼做。生活在現代,我們鮮少與陌生人交談,也缺乏關心旁邊的人,希望藉著鼓勵我們的朋友、更關心自己生活周圍的人,讓大家對人生可以充滿更多希望。

 

【往下看更多】
嘉義知名甜點店「取消吃到飽」!網建議關店 業者不忍了:祝入土平安
中國工程師在求救? Google翻譯驚見「詭異訊息」 網嚇爛
Uber Eats大砍會員福利! 低消增加、折抵調降 變動一次看

 

【熱門排行榜】
台電員工批政策錯誤 郭智輝嗆「看不下去可離開」 今再發3聲明
同事吃火鍋! 費用均攤遭反對「沒吃的不出」 網勸:以後別揪她
嘉義知名甜點店「取消吃到飽」!網建議關店 業者不忍了:祝入土平安
關鍵字: 財經精選貧窮中輟貧富差距
Live 直播Live 直播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
五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