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Play 商店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理財 > 天天盯盤算損益很母湯? 內行人一語道破:容易蒙蔽決策

天天盯盤算損益很母湯? 內行人一語道破:容易蒙蔽決策

2020/09/30 07:56 東森財經新聞
天天盯盤算損益很母湯? 內行人一語道破:容易蒙蔽決策

框架效應是由展望理論的提出者康納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在行為金融學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理財達人秀】等川普關稅攤牌 新佈局! 軍工不演 老AI補漲?抓漲訊號

 

先來看個有意思的故事,信用卡在美國剛開始普及的時候,發卡機構和零售商打起了官司,他們爭論的焦點是:對於使用信用卡的消費者,商家是不是應該收取更高的價格或附加費?因為商家要向發卡機構交一筆交易處理費,所以自然希望這筆錢由消費者出;但發卡機構不同意,如果購買商品要多花錢,誰還會用信用卡呢?發卡機構要求商家為兩種消費者(使用信用卡和不使用信用卡的消費者)提供一致的價格。

 

 

這該怎麼辦?後來發卡機構換了個思路,他們不再關注內容,轉而關注形式。如果商家一定要制定兩種價格,那麼「正常價格」就是向信用卡用戶收取的價錢,而使用現金的用戶可以享受打折優惠。照此執行後,商家和消費者都很滿意,雖然差價依然存在,但價格至少在表面上是一致的。這就是框架效應的表現。

 

什麼是框架效應

 

我們可以把「框架」想像成相機的取景框,因為取景框的鏡頭只能呈現有限的角度,所以我們最終看到的只是它框定的一部分景色,這就是框架效應。同理,狹隘框架就是形容人在決策時沒能綜觀全局。

 

按照傳統金融學理論,理性人的認知不存在取景框,他們的視野是綜觀全局的。但現實中的人做決策都會受框架影響。

 

在金融市場上,框架效應會如何影響人的決策呢?

 

為了更好地觀察金融市場,你先試著在腦子裡畫一幅圖—一個立體的金融市場,存在兩個維度:一個是橫切面維度,指的是在一個時點上,觀察市場上的很多投資類型;另一個是時間序列維度,指的是固定一個投資物件,看它在不同時點上的表現。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維度來看狹隘框架的影響。

 

橫切面上的理性投資投資組合理論

 

你一定聽說過「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說法,把這個道理用在投資上,就是「別把所有錢都投資於同一個標的」,應該分散投資,這就是理性投資決策最重要的理論:投資組合理論。

 

投資應該怎樣組合效果才最好呢?以股票投資為例,即便你找到了一支世界上最好的股票,也不能把所有的錢都投在這檔股票上,因為這檔股票如果股價上漲,你會賺錢,但如果價格下跌你就會虧錢,單一投資風險太大。為了降低風險,你決定再買一檔股票,這時你應該買一支價格波動方向與之前那支相反的股票,才能分散風險。將波動方向相反的兩檔股票組合在一起,比起將第一好的股票與第二好的股票結合在一起風險要小。

 

投資組合理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兩檔股票組合不如三檔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三檔股票組合不如四檔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依此類推。

 

所以,當組合中股票數目相當多時,單一個股的波動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會被其他波動相反的股票完全抵消,決定整體風險的不再是單檔股票的波動,而是已購股票之間的相關性。

 

因此理性人不會關心單一資產的上下波動,道理很簡單,單一資產的波動會被其他資產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影響;理性投資人只關心資產之間的協同有沒有發生變化,而不會去查看單一投資的漲跌。

 

橫切面上的框架效應看單一投資的漲跌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這麼做的嗎?

 

不是,因為存在框架效應,人在投資時會無法綜觀全局,每個人都像瞎子摸象一樣,才摸到一小部分就開始做決策。比如大多數人都明白投資要組合,要分散風險,於是買了很多雞蛋,把它們放在籃子裡,但是很多人從不關注這個組合的漲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個雞蛋上,逐一查看單一自選股是跌了還是漲了。

 

這種最常見的每日操作其實是錯的,正如前文所說,理性人應該選擇不同波動方向的資產來組合,這樣單一自選股的漲跌就會被其他股票的波動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影響,但投資人卻總是錯誤地將個股的漲跌當作風險。

 

股票漲漲跌跌時,投資人又會關注單一個股漲跌相對於參考點的變化,例如成本價、近期高點、低點等等,這又會影響決策:跌了會產生風險喜好,長時間持有;漲了會產生風險厭惡,過早出售。

 

投資人逐一查看自選股的錯誤在於缺乏綜觀全局的觀念,被單一資產的狹隘框架侷限,沒有將資產當成組合來看,誤將單一資產的漲跌當作風險。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站在綜觀全局的角度,考察整個組合資產之間協同波動的方向及幅度並據此操作,而不是根據個股的漲跌來操作。

 

時間序列上的理性投資不清點資產

 

我們再從另一個維度—時間序列維度來看投資。

 

資產不斷地漲漲跌跌,我們應該多長時間清點一次資產,以確定盈虧呢?理性的答案是:不要清點!

 

這一點可能挑戰了很多人的認知。很多人會疑惑:清點一下自己的資產不可以嗎?難道不應該去了解自己的盈虧嗎?理性人確實不會清點資產,理性人的投資只往前看,往未來的方向看,不會受過去的影響,不會有參考點依賴。

 

時間序列上的框架效應頻繁清點資產

 

頻繁清點資產就是時間序列上的框架效應。投資人清點資產的主要問題在於,他們清點的目的是了解盈虧,而了解盈虧則是往回看,這樣投資決策容易受到參考點的影響而發生錯誤。

 

個人投資人通常會每日清點自己的資產,這實際上就是每天在用參考點來校準,大大增加了參考點效應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雖然機構投資人的操作不如個人投資人頻繁,但他們也有清點資產的時限。對公司和基金來說,因為有披露季報的要求,所以至少一個季度會清點一次資產。而由於受到參考點的影響,清點資產也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操作。

 

實際上,清點資產的主要問題在於,投資人會不自覺地計算獲利和損失,從而導致投資決策「往回看」。

 

「往回看」有什麼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

 

舉個例子,假設你以每股三十元的價格買了一檔股票,決定等價格漲到六十元的時候就賣出,現在股票價格已經是五十五元了,這時你該如何操作?繼續持有、賣出、賣一半,還是持有部分比例?

 

是不是覺得很難決策?之所以難以決策,是因為你在「往回看」,你始終無法忘記三十元這個成本參考點。現在請你忘記這個參考點,「往前看」,決策將變得容易很多。

 

不妨試著這樣想:現在有一檔股票,價格五十五元,目標價位是六十元,對於這樣一檔股票,你願意花多少錢配置多少部位?你可能會說,最多保留一成,那麼你賣掉九成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簡單?所以,清點資產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要擺脫參考點的影響,投資應該「向前看」。

 

回到本章開頭信用卡的故事,其實對於商家和消費者來說,打折與付額外的手續費並沒有區別,但人們就是更願意接受打折的形式。仔細想想,在很多事情的決策上,你的眼前是不是也有個框架呢?

 

●本文摘自《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行為金融學教你避開人性弱點,擴大投資效益,實現財富自由!》/陸蓉的行為金融學講義/三采文化

 

(封面示意圖/unsplash)

 

【往下看更多】
清明節後「4星座」順風順水! 專家:把握累積財富黃金期
中國面臨34%對等關稅+20%加徵 經濟學家:影響遠超2018貿易戰
高關稅引發成本轉嫁! 美國人恐須花7.6萬元買iPhone

 

【熱門排行榜】
全台「台積宅」房價會下修? 專家示警:恐跌10%該賣就賣
北北桃1小時生活圈!「串聯林口、桃園」 桃捷長庚線可行性研究決標
帶槍竟順利入境!翁整理行李趕緊自首 日本海關慘了
關鍵字: 投資股票台股自選股散戶
Live 直播Live 直播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
四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