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完房剩10萬! 女友心疼「秀800萬帳戶」 網激讚:不趕快娶
(2024/11/22 13:27)天天盯盤算損益很母湯? 內行人一語道破:容易蒙蔽決策
框架效應是由展望理論的提出者康納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在行為金融學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理財達人秀】台股強彈300點 勝利打點? 神抓底部起漲股 大戶買爆★
先來看個有意思的故事,信用卡在美國剛開始普及的時候,發卡機構和零售商打起了官司,他們爭論的焦點是:對於使用信用卡的消費者,商家是不是應該收取更高的價格或附加費?因為商家要向發卡機構交一筆交易處理費,所以自然希望這筆錢由消費者出;但發卡機構不同意,如果購買商品要多花錢,誰還會用信用卡呢?發卡機構要求商家為兩種消費者(使用信用卡和不使用信用卡的消費者)提供一致的價格。
這該怎麼辦?後來發卡機構換了個思路,他們不再關注內容,轉而關注形式。如果商家一定要制定兩種價格,那麼「正常價格」就是向信用卡用戶收取的價錢,而使用現金的用戶可以享受打折優惠。照此執行後,商家和消費者都很滿意,雖然差價依然存在,但價格至少在表面上是一致的。這就是框架效應的表現。
什麼是框架效應
我們可以把「框架」想像成相機的取景框,因為取景框的鏡頭只能呈現有限的角度,所以我們最終看到的只是它框定的一部分景色,這就是框架效應。同理,狹隘框架就是形容人在決策時沒能綜觀全局。
按照傳統金融學理論,理性人的認知不存在取景框,他們的視野是綜觀全局的。但現實中的人做決策都會受框架影響。
在金融市場上,框架效應會如何影響人的決策呢?
為了更好地觀察金融市場,你先試著在腦子裡畫一幅圖—一個立體的金融市場,存在兩個維度:一個是橫切面維度,指的是在一個時點上,觀察市場上的很多投資類型;另一個是時間序列維度,指的是固定一個投資物件,看它在不同時點上的表現。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維度來看狹隘框架的影響。
橫切面上的理性投資—投資組合理論
你一定聽說過「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說法,把這個道理用在投資上,就是「別把所有錢都投資於同一個標的」,應該分散投資,這就是理性投資決策最重要的理論:投資組合理論。
投資應該怎樣組合效果才最好呢?以股票投資為例,即便你找到了一支世界上最好的股票,也不能把所有的錢都投在這檔股票上,因為這檔股票如果股價上漲,你會賺錢,但如果價格下跌你就會虧錢,單一投資風險太大。為了降低風險,你決定再買一檔股票,這時你應該買一支價格波動方向與之前那支相反的股票,才能分散風險。將波動方向相反的兩檔股票組合在一起,比起將第一好的股票與第二好的股票結合在一起風險要小。
投資組合理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兩檔股票組合不如三檔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三檔股票組合不如四檔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依此類推。
所以,當組合中股票數目相當多時,單一個股的波動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會被其他波動相反的股票完全抵消,決定整體風險的不再是單檔股票的波動,而是已購股票之間的相關性。
因此理性人不會關心單一資產的上下波動,道理很簡單,單一資產的波動會被其他資產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影響;理性投資人只關心資產之間的協同有沒有發生變化,而不會去查看單一投資的漲跌。
橫切面上的框架效應—看單一投資的漲跌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是這麼做的嗎?
不是,因為存在框架效應,人在投資時會無法綜觀全局,每個人都像瞎子摸象一樣,才摸到一小部分就開始做決策。比如大多數人都明白投資要組合,要分散風險,於是買了很多雞蛋,把它們放在籃子裡,但是很多人從不關注這個組合的漲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個雞蛋上,逐一查看單一自選股是跌了還是漲了。
這種最常見的每日操作其實是錯的,正如前文所說,理性人應該選擇不同波動方向的資產來組合,這樣單一自選股的漲跌就會被其他股票的波動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影響,但投資人卻總是錯誤地將個股的漲跌當作風險。
股票漲漲跌跌時,投資人又會關注單一個股漲跌相對於參考點的變化,例如成本價、近期高點、低點等等,這又會影響決策:跌了會產生風險喜好,長時間持有;漲了會產生風險厭惡,過早出售。
投資人逐一查看自選股的錯誤在於缺乏綜觀全局的觀念,被單一資產的狹隘框架侷限,沒有將資產當成組合來看,誤將單一資產的漲跌當作風險。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站在綜觀全局的角度,考察整個組合資產之間協同波動的方向及幅度並據此操作,而不是根據個股的漲跌來操作。
時間序列上的理性投資—不清點資產
我們再從另一個維度—時間序列維度來看投資。
資產不斷地漲漲跌跌,我們應該多長時間清點一次資產,以確定盈虧呢?理性的答案是:不要清點!
這一點可能挑戰了很多人的認知。很多人會疑惑:清點一下自己的資產不可以嗎?難道不應該去了解自己的盈虧嗎?理性人確實不會清點資產,理性人的投資只往前看,往未來的方向看,不會受過去的影響,不會有參考點依賴。
時間序列上的框架效應—頻繁清點資產
頻繁清點資產就是時間序列上的框架效應。投資人清點資產的主要問題在於,他們清點的目的是了解盈虧,而了解盈虧則是往回看,這樣投資決策容易受到參考點的影響而發生錯誤。
個人投資人通常會每日清點自己的資產,這實際上就是每天在用參考點來校準,大大增加了參考點效應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雖然機構投資人的操作不如個人投資人頻繁,但他們也有清點資產的時限。對公司和基金來說,因為有披露季報的要求,所以至少一個季度會清點一次資產。而由於受到參考點的影響,清點資產也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操作。
實際上,清點資產的主要問題在於,投資人會不自覺地計算獲利和損失,從而導致投資決策「往回看」。
「往回看」有什麼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
舉個例子,假設你以每股三十元的價格買了一檔股票,決定等價格漲到六十元的時候就賣出,現在股票價格已經是五十五元了,這時你該如何操作?繼續持有、賣出、賣一半,還是持有部分比例?
是不是覺得很難決策?之所以難以決策,是因為你在「往回看」,你始終無法忘記三十元這個成本參考點。現在請你忘記這個參考點,「往前看」,決策將變得容易很多。
不妨試著這樣想:現在有一檔股票,價格五十五元,目標價位是六十元,對於這樣一檔股票,你願意花多少錢配置多少部位?你可能會說,最多保留一成,那麼你賣掉九成就可以了,是不是很簡單?所以,清點資產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要擺脫參考點的影響,投資應該「向前看」。
回到本章開頭信用卡的故事,其實對於商家和消費者來說,打折與付額外的手續費並沒有區別,但人們就是更願意接受打折的形式。仔細想想,在很多事情的決策上,你的眼前是不是也有個框架呢?
●本文摘自《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行為金融學教你避開人性弱點,擴大投資效益,實現財富自由!》/陸蓉的行為金融學講義/三采文化
(封面示意圖/unsplash)
【往下看更多】
►不懂停損! 她3檔股票慘虧20% 網見「這支」勸:趕快逃
►「年底一定發達股」他喊這三檔可買 網搖頭:不如一支輝達
►厭倦把錢放銀行 他月薪9萬求被動收入 網狂推「這檔」:無腦存
【熱門排行榜】
►試穿太大要小一號 她翻鞋墊氣炸噴:為業績不擇手段
►建商舉白旗 北台灣延後推案逾2千億 住展:慘過三級警戒
►台男花70萬娶18歲越南妹 3個月後面談結果曝:老婆有點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