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Play 商店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焦點 > 自稱老兵不死! 張忠謀不解「工作生活平衡」:我年輕時沒這詞

自稱老兵不死! 張忠謀不解「工作生活平衡」:我年輕時沒這詞

2024/04/01 09:48 中央社
自稱老兵不死! 張忠謀不解「工作生活平衡」:我年輕時沒這詞

華爾街日報訪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暢談成功學,歸結其成功源自於長年在職場累積的經驗知識,台積電當時的創新商業模式並非一般年輕創業家所能輕易執行。如今看待成功,張忠謀形容自己如老兵,「不死但正逐漸凋零」。

比爾蓋茲(Bill Gates)19歲創辦微軟(Microsoft);賈伯斯(Steve Jobs)21歲創辦蘋果(Apple);黃仁勳(Jensen Huang)30歲創辦輝達(NVIDIA)。這些當今世上知名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在年紀尚輕時打造一流企業。

但台積電這間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卻是張忠謀在他55歲時創立的。

★【理財達人秀】台股5月開門紅 台積補缺口 台幣強升逾1元 Q2匯率傷?★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柯恩(Ben Cohen)近期訪問張忠謀,於29日刊文指出,從來沒有人在這樣的歲數創辦出如此重要的企業。

報導指出,張忠謀投入晶片產業數十年,假使他1985年就選擇退休打橋牌,他仍會是該領域的傳奇人物;但他卻回到台灣,重塑了自己,並徹底改變了半導體產業。

中年創業心法 學習新事物不嫌晚

張忠謀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年紀。沒有人比張忠謀更能體現中年創業的驚人優勢,他在美國工作了30年後,帶著特定信念返回台灣,「當時的我,想打造一間偉大的半導體公司」。

他所創建的公司與其他半導體公司不同,民眾每天都會用到台積電晶片打造的設備,但台積電不設計晶片、不直接面對消費者,早期這聽起來很荒誕。

從前,公司自己設計和製造晶片。張忠謀的想法是成立「偉大的半導體公司」專門製造客戶設計的晶片,因此台積電不與客戶競爭,作為交換,客戶把生產交給台積電;畢竟經營晶圓廠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內部設備既昂貴又複雜。

張忠謀的晶圓代工廠背後的創新商業模式改變產業結構,使台積電成為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現在,台積電是美國人最依賴卻了解最少的公司;張忠謀也並非家喻戶曉的名字,雖然大家應該要認識他。過去70年,他形塑了晶片產業,直至今日仍發揮關鍵作用,是推動全球最重要技術發展的重要人物。

「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作者米勒(Chris Miller)說,「幾乎沒有人比他(張忠謀)更具影響力」。

柯恩透過視訊訪問張忠謀,重點放在他的成功學,試圖剖析其他人可從中年企業家的冒險經驗中學到什麼,以及為何嘗試新事物永遠不嫌晚。

在長達90分鐘的視訊訪問過程中,這位92歲、滿頭白髮的半導體產業先驅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坐在辦公桌前,一邊小口喝著健怡可樂。

柯恩指出,張忠謀的年齡是他的重要資產之一,一位具備這樣專業經驗和知識的人,才可能執行他心中所想的「台積電計畫」。

「我不可能更早做到這一點」,張忠謀告訴柯恩,「我認為沒有人可以更早做到這一點,因為我是第一個做到的」。

▼張忠謀認為,年齡是自己的重要資產之一,一位具備這樣專業經驗和知識的人,才可能執行心中所想的「台積電計畫」。(示意圖/東森新聞)

工作生活平衡 張忠謀年輕時沒這詞

張忠謀出生中國,青少年移居美國,中年搬到台灣。1949年去美國時,美國對他來說像是天堂,他從小夢想成為作家、小說家或是記者,並計畫在哈佛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直至大一過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取得機械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並在半導體領域找到第一份工作,而後於1958年跳槽到德州儀器。

那個年代,大家熟知的Chips是馬鈴薯片而不是晶片。年輕時的張忠謀是個工作狂,會在蜜月期間打電話銷售,對於和他工作理念不合的人沒有太大耐心。

台積電投資400億美元興建亞利桑那州晶圓廠,但計畫因勞工短缺和時程延後受阻。張忠謀說,台積電在美國的一些年輕員工對工作的態度,他不太理解。

「他們討論著工作與生活平衡」,他說,「當我在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甚至不知道這個詞…當我在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如果沒有工作,就沒有生活」。

1983年,張忠謀接受自己不會升遷,公司也不會押注他所想的未來市場,離開了德州儀器。很快地,他就被通用儀器聘為營運長,但卻意識到自己犯了個錯誤,「我與那裡格格不入,完全不適合」,一年後他就離開。

1982年,故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向張忠謀提出工作邀約,張忠謀因還有股票選擇權尚未執行而作罷,他表示,「我不追求巨大財富,我只追求財富安全」。1985年,張忠謀經濟獲得足夠保障得以負擔其生活水平,他就準備好追求另一個目標。

張忠謀形容,從美國到台灣是「命運的邂逅」,「(當時)根本不確定台灣是否會給我機會建立一家偉大的半導體公司,但是有這個可能性,而且對我來說,那是唯一的可能性」,他因此做了這個決定。

那時他對半導體的了解比地球上任何一個人都多,1985年,張忠謀成為工研院院長,但李國鼎隨即又給了他第二份工作,「他(李國鼎)覺得我應該在台灣創辦一間半導體公司」,張忠謀說,「這就是台積電的開始」。

張忠謀起初思考台積電商業模式時,最先想的是「台積電不能做的事」,他當下認為,「這間公司不會是我在德州儀器或通用儀器想成立的那種偉大公司」。

30年職涯淬鍊 成就商業模式創新

他在台灣能打造的偉大公司是一間新型態公司,商業模式是要得以善用這個國家的優勢並彌補其弱點。張忠謀研究數據後驚訝發現,台灣在半導體的生產良率幾乎是美國的2倍。

張忠謀認知到新公司在晶片設計或行銷上無法與矽谷競爭,但他相信這間公司有一個潛在優勢,就是專注製造晶片。在這之前,半導體企業家康貝爾(Gordon Campbell)就在他心中埋下種子,康貝爾認為,新創公司應該設計晶片而將製造外包,這個想法對行業當中的一些人士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張忠謀回憶,康貝爾告訴他「人們根深蒂固認為,一家成功的半導體公司,秘訣在於晶圓廠」,無廠半導體公司與普遍觀點並不相符,很多人不會去想。

柯恩說,這種打造不同於一般商業模式公司的洞察力,源自於張忠謀的經驗、人脈及專業知識。他對半導體有足夠的了解,因此能夠顛覆它。

「台積電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張忠謀表示,「對於這類型的創新,我認為年紀較長的人比年紀較輕的人更有能力做到」。

張忠謀也提到,台積電背後的概念是其數十年職涯過程中形塑出的個人哲學,即「成為客戶的合作夥伴」,這個基本原則從1987年延續至今仍是代工業的基石,一如台積電曾說,幫助客戶成功是台積電成功的關鍵。

台積電的數百家客戶包括蘋果和輝達。過去5年,台積電市值翻了近4倍,張忠謀持有的股票目前價值35億美元。他說,「回到台灣時完全不是為了追求財富…但我變得富有,因為當一小部分股份乘上一個很大的數字就是財富」。

談到當年搬到台灣時如何看待成功,張忠謀說,「就我而言,1985年時最大的成功就是去建立一家偉大公司,最小的成功就是至少能去做我喜歡、且是我想做的事」,他說,「我碰巧實現了心中認為最大的成功」。

至於現在的他如何看待成功,張忠謀聽到問題鬆了口氣,因為他不必再考慮這個問題,「我完成了」,他還引用已故麥克阿瑟將軍(Gen. Douglas Macarthur)1951年在國會發表告別演說的一句話,「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我是一名老兵」。張忠謀說,「我不死,但正逐漸凋零」。

(圖/中央社提供)

 

【往下看更多】
00940盤下震盪 集團股成扛壩子 台股蓄勢挑戰新高
個股:晟德(4123)轉投資香港賽生獲33.9%溢價全面收購,完成私有化
產業:台灣工具機展落幕,估展後將帶來15億美元商機

 

【熱門排行榜】
台幣盤中升8角「驚見31.14」專家警告:升值利多已出盡
美超微財報爆雷 AI供應鏈剉咧等? 郭明錤說話了
下斡旋才能「房貸預查」是話術? 資深房仲全說了
Live 直播Live 直播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
五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