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Play 商店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理財 > 股票買了就跌賣掉就漲? 他大賠才驚醒 揪關鍵投資錯誤

股票買了就跌賣掉就漲? 他大賠才驚醒 揪關鍵投資錯誤

2020/09/30 10:00 東森財經新聞
股票買了就跌賣掉就漲? 他大賠才驚醒 揪關鍵投資錯誤

投資時,人們常常將買入價格定為參考點,有了這個參考點,就可以定義獲利和虧損。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投資人在面對獲利和虧損時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下文為你介紹人對風險的不同偏好及其可能導致的投資錯誤。

 

★【理財達人秀】等川普關稅攤牌 新佈局! 軍工不演 老AI補漲?抓漲訊號

 

首先來看一個現象,股市有牛市也有熊市。在牛市的時候,資產價格普遍上漲,股民通常處於獲利狀態,但是很多股民在牛市裡都賺不到頂,兩三個漲停板後就落袋為安了。而在熊市的時候,資產價格普遍下跌,股民很有可能處於虧損狀態,此時很多股民會一虧到底,遲遲不願意割肉,手中虧損的股票一直伴隨漫漫熊市,等待回本的那一天;等到價格回到買入價,很多人趕緊解套拋出,結果價格又一飛沖天,令人後悔莫及。

 

 

股市中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人們在獲利的時候會產生風險厭惡,於是不願意冒險,選擇「落袋為安」;在虧損的時候,人們不喜歡接受確定性的損失,總想賭一把,於是一直在等待。

 

這並不是個別現象,行為金融學理論就是這樣預期的。下面我們透過一個例子,認識人在面對獲利和虧損時的不同心理。

 

讓一個賭博的人放棄賭博為何這麼難?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測試,請在A1和A2中選擇其一。

A1:你有50 %的可能得到一千元,50 %的可能得到零元。

A2:你有100 %的可能得到五百元。

 

接下來,請在B1和B2中選擇其一。

B1:你有50 %的可能損失一千元,50 %的可能損失零元。

B2:你有100 %的可能損失五百元。

 

大部分人會在A1和A2中選擇A2,在B1和B2中選擇B1。因為在A1和A2中,A2的收益比較確定,人們喜歡確定的東西,不喜歡冒險,這用金融學術語表示就是厭惡風險;理性人都會厭惡風險,這沒有什麼奇怪的。

 

但是,人們這種厭惡風險的偏好只在面對獲利時有所顯現,面對虧損時,大部分人沒有選擇確定性虧損的B2,而是選擇賭一把。所以,人在損失區域是喜歡冒險的。

 

這時,我們就能理解賭徒的心理了。勸一個賭徒放棄賭博真的很難,因為勸他放棄就是讓他接受確定性的損失,賭徒會說:「你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有可能回本。」其實不只是賭徒,我們自己在損失的時候也會想冒險。

 

傳統金融學認為人都是討厭風險的;而行為金融學認為,人討厭風險這個特徵只在面對獲利時顯現,在面對損失時,人會表現為喜歡風險,更傾向於賭一把,看有沒有機會絕處逢生。

 

這種心理會導致本章開頭提到的現象,股民在牛市和熊市時期的行為決策不同:牛市的時候總要落袋為安,賺不到什麼錢;熊市的時候又總想著不能賠本,遲遲不願意割肉,最後賠上一筆。

 

損失厭惡

 

在面對獲利和虧損時,投資人除了風險偏好會反轉之外,他們對待兩者的心態也是不對稱的。

 

人們在決策時,內心對利害的權衡不均,賦予「避害」因素的權重遠大於「趨利」的權重,這被稱為損失厭惡或損失規避。

 

舉個例子,假設在一個賭局中有一半的機率可以賺到一百元,有一半的機率會虧損一百元,這個賭局被稱為「公平賭局」,但多數人都不願意參加,覺得沒什麼意思;但如果把規則改為「有一半的機率可以賺到兩百元,有一半的機率會虧損一百元」,很多人就願意參加了。為什麼?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損失的厭惡係數為二,也就是說,如果情緒有強度值,損失帶來的痛苦值大約是同等獲利帶來的快樂感受值的兩倍。

 

這在金融市場上會有什麼表現呢?你買了一檔股票,如果這支股票漲停(上漲 10 %)了,你會很高興;但如果它跌停(下跌10 %)了,你感受到的痛苦值可能要兩倍於從獲利中感受到的喜悅值。

 

一方面,損失厭惡的心理會使投資人儘量避免做出讓自己損失的決定,例如:投資人會委託他人投資、投資基金,或交給自己信任的人,這樣一來,出現損失時就可以將責任推給他人,減輕自己決策失敗並要為此負責的內疚心理;投資人也有可能會結伴投資,這樣當大家一起虧損時,每個人的心裡就不會那麼難受。

 

當然,這並不代表投資基金或與他人決策一致是錯的,而是如果投資人將此作為決策的考量因素,就會陷入非理性。理性的投資行為只看投資對象,不會參考其他人的決策或將錯誤歸於他人。

 

另一方面,損失厭惡的心理會使投資人在發生損失時難以止損,止損就是讓浮動虧損實現,這使投資人非常痛苦。很多人在虧損時會選擇視而不見,最後變得麻木,所以投資人也將止損稱為「割肉」,形容止損像割肉一樣疼。但事實上,止損不果斷反而會使損失加重。

 

機構投資人比個人投資人理性得多,他們止損更果斷,但機構投資人也是人,也會有損失厭惡。為了克服人性中自己下不了手「割肉」的弱點,機構一般都會設立風控部門,在必須止損時由監察稽核部接管並下達交易指令,畢竟割別人的肉比割自己的肉更容易操作。

 

可見,在熊市的時候,大部分股民的處境都十分危險—損失厭惡使人不想把虧損變成既定事實,而風險偏好又使人想賭一把。

 

這樣一來,人們就會在熊市裡越虧越狠,最後賠得一塌糊塗。

 

賭場獲利效應與牛市中的損失厭惡減輕

 

前文提過,人在牛市中會有風險厭惡,願意落袋為安,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這種情況被稱為「賭資效應」(House Money Effect) ,也叫「賭場獲利效應」。

 

賭資效應指的是,當錢來得很容易時,人們會輕視風險。賭場為了吸引客人,有時會給新來的客人發些籌碼,這時客人有很高機率不會把籌碼換成真錢離開,而是會拿著這些錢去賭,直到把所有的「賭場錢」揮霍完,這被稱為賭

 

資效應。如果這些錢是客人自己的血汗錢,他們則有很高機率不會冒這麼大的風險。對於那些得之容易的錢,人的損失厭惡會大大減輕。

 

損失厭惡使投資人在熊市跌得再低時也不敢進場,所以熊市往往會超跌。而在牛市中,不少投資人賺了很多「賭資」,這時他們不太會輕易離場,而是樂觀地高呼:「X X點指日可待!」市場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

 

牛市和熊市的風險決策

 

了解了人們在獲利和虧損時的不同風險偏好,以及損失厭惡心理在熊市和牛市中的不同表現,我們該怎麼做呢?

 

是在熊市中儘快賣出以避免損失,在牛市中持續抱股,讓獲利再多一點嗎?不是。你的關注點不應該在獲利和損失上,而是要克服參考點的影響。

 

忘記曾經的買入價位,也就不存在獲利和損失的概念。如果你總是關注獲利和損失,就是在「往回看」,總和過去做比較。正確的投資應該是「往前看」,看未來,根據預期做出決策:預期價格上漲,則買入或持有;預期價格下跌,則立即止損。這個方法不僅可以運用於金融投資,對人生重大決策也有幫助。

 

●本文摘自《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行為金融學教你避開人性弱點,擴大投資效益,實現財富自由!》/陸蓉的行為金融學講義/三采文化

 

(封面示意圖/unsplash)

 

【往下看更多】
高齡勞工別錯過!「隱藏版獎金」60歲就能每年領
清明節後「4星座」順風順水! 專家:把握累積財富黃金期
中國面臨34%對等關稅+20%加徵 經濟學家:影響遠超2018貿易戰

 

【熱門排行榜】
美課台灣關稅32%「推演範圍內」 行政院:持續交涉3不合理處
機車加油該加92?95? 車行老闆曝正解:很多人搞錯
全網瘋吉卜力風格AI圖! 學者嘆:未來沒宮崎駿了
關鍵字: 股市投資
Live 直播Live 直播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
四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