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Play 商店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台股 > 〈鉅亨觀點〉太陽能三合一後 這些利弊都要留意

〈鉅亨觀點〉太陽能三合一後 這些利弊都要留意

2017/10/16 21:18 鉅亨網記者林薏茹 台北
〈鉅亨觀點〉太陽能三合一後 這些利弊都要留意

台灣太陽能產業曾取代歐、美、日等地業者,位居全球要角,惟近年來不敵市場與產業快速變化,隨著中國以雄厚資本與國家機器協助、持續擴大垂直整合規模,導致台灣太陽能電池廠規模與獲利能力節節敗退,更淪為中國業者的備胎代工廠。

單就產能規模來看,2014 年以前,茂迪 (6244-TW)、新日光 (3576-TW) 與昱晶 (3514-TW) 等台灣業者都在全球前十大太陽能電池廠之林,如今除了茂迪之外,其他全都掉出十大電池廠之列,競爭力明顯不若以往。

缺乏雄厚資本與內需出海口,是台廠節節敗退,遭中國廠商迎頭趕上的主因。在失去競爭利基,無論在成本、採購上優勢都不如中國廠商下,為了能在國內太陽能產業艱困的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壯大規模成了「不得不」的選擇。

市場對於太陽能業者整併的消息傳了許多年,這次總算不是「只聞樓梯響」,且一次便是三家公司進行合併,由昱晶、新日光與昇陽科 (3561-TW) 合併成立的聯合再生能源公司,總產能規模更一舉拉到 5GW(10 億瓦),除了躍居全台最大太陽能電池業者外,還可望成為全球第五大太陽能電池廠。

三家公司合併後,整合上下游產業鏈資源,在採購議價上也相對較具優勢,規模夠大、也更能吸引資本投入,集邦科技旗下 EnergyTrend 分析師蔡篤慰指出,新公司的成立對於國內太陽能產業來說,勢必能補足產業缺乏的模組產能,將上下游供應鏈中的缺口補上,等於打通整體產業的任督二脈,由電站端引入資本,再將資本向上游投入技術研究層面,如此一來便形成正向的資金循環。

雖然台廠目前在單晶 PERC 技術上優勢領先不多,但在這個時間點宣布合併為新公司,引進資本挹注,等於搶在最後關鍵的時機,守住單晶 PERC 的優勢,否則再晚些就連最後一點技術優勢,都要被中國廠商給超越了。

雖說聯合再生能源的成立,為原先缺少的模組產能注入活水,但近來台廠紛紛籌組模組大聯盟,元晶 (6443-TW) 屏東的大模組廠將於 2020 年開出第一期,產能預估達 550MW(百萬瓦) 至 800MW,若進展順利,第二期更將擴充至 2GW。

另外,茂迪已與昇陽科、太極 (4934-TW) 等籌組聯盟建大模組廠,預計明年量產,產能可達 1GW 至 1.5GW,也就是說,台廠未來預計開出的模組產能達到 5GW,在市場需求可能不如產能的情況下,國內模組產能過剩的隱憂也隨著新公司的成立而擴大。

國內吃不下開出的產能,勢必得將多餘的模組產能往外送,而以目前全球太陽能市況來看,一道道關稅壁壘讓產能難以進入,蔡篤慰認為,除了以本身電站開發或模組品牌做起以尋求出海口外,因聯合再生能源預計開出 3GW 模組產能,已達到可參加全球招標案的門檻,投入全球招標案開發也不失為一種解套方式。

當規模壯大成為勢在必行,三家公司在這時間點「不得不」合併成立新公司,而這或許也將帶起台太陽能廠結盟潮,透過整合各自優勢與資源共享,提高市場競爭力,引來資本挹注後守穩技術優勢,才能與強勢環伺的中國廠商搶食大餅,惟聯合再生能源公司即將投入的模組產能,可能使國內市場面臨模組產能過剩的隱憂,而這仍待確切產能開出的時間再見分曉。

 

【往下看更多】
史上最久罷工!長榮求償工會3400萬 法院判決出爐
0050「1拆4」分割案通過! 每張降到4萬元
證交所鬆綁!交割戶新台幣款可轉外幣分戶帳 資金調度更靈活

 

【熱門排行榜】
川普堅稱「與中談判ing」! 中國外交部最新回應來了
老闆一句「不適任」喊資遣 她氣到想檢舉 過來人搖頭了
寬限期過「房貸2→6萬」!小資男兼3份工吃報廢品嘆:成家好難
Live 直播Live 直播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
四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2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30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00:00
01:00
02:00
03:00
04:00
05:00
06:00
07:00
08:00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