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13來了!雙AirPods聽歌、速度提升等11功能亮相
(2019/06/04 08:00)蘋果默認iPhone洩個資!馬後炮補救慘被噓爆
iPhone在全球有不少死忠果粉,近日卻有外媒披露,iOS中的應用程式會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洩漏用戶個資。蘋果公司對此提出了說明,卻引來更多果粉的不滿和憤怒。
外媒《每日郵報》報導,許多熱門的iOS應用程式,都會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對外洩漏用戶的個人數據。《華盛頓郵報》更進一步提出一項實驗結果指出,當把iPhone連接上一個監控軟體後,竟在iphone中發現了5400個追蹤程式,可以從手機中不斷發送用戶個人使用資料給第三方追蹤公司。傳送的資料包括用戶的電子信箱、電話號碼、IP位址、甚至是位置信息。這些訊息無時無刻的被傳出去,尤其是在深夜時刻更明顯。實驗中還發現,支援雲端備份、天氣預報和知名運動廠商的App中,都暗中加裝了追蹤程式。
▼外媒實驗發現,許多蘋果手機上的app可能暗中收集用戶的個資。(示意圖/flickr)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蘋果提供一項「後台應用刷新」功能,此項功能允許手機在未被頻繁使用的狀況下傳輸數據。該功能的原意是為了讓用戶能獲得最新的程式體驗,但現今有許多第三方程式公司,為了提升廣告投放的準確度與改善用戶體驗,就利用這個功能來追蹤用戶訊息。
蘋果方面的回應是,針對第三方應用程式的做法,蘋果在iTunes規定程序開發者中有清楚列出隱私權政策,事先得到用戶的許可,當發現有應用程式不符合蘋果的隱私政策,會要求對方改正,或將其下架。這樣的回應形同默認有洩漏用戶隱私的狀況,但蘋果卻僅以「馬後炮」般的方式處理,讓許多果粉十分不滿和憤怒,認為蘋果對於第三方程式的監管不力,卻要用戶承擔隱私外洩的風險。
▼果粉認為蘋果應更積極的對策,而不只是在被用戶投訴後才要求第三方應用程式修正或下架。(示意圖/取自Pixbay)
《華盛頓郵報》的報導中建議,iPhone用戶可另外加裝防監控軟體,即時了解自己被追蹤的狀況。但要從源頭根本此問題,仍必須靠蘋果加強對第三方應用程式的監管。該篇報導中最後也指出,雖然此次實驗的主要對象是蘋果的iOS系統,但據信在安卓手機系統中,也有類似狀況發生。
(封面示意圖/取自Pixbay)
掃過手機就能輕鬆付款,不用掏錢包收零錢,還不時可享優惠折扣,這樣的便利性讓越來越多人購物時選擇行動支付。但方便的背後,行動支付也隱藏某些資安陷阱,可能使個資外洩,被詐騙集團盯上。習慣行動支付的人,先來檢視一下平日是否有這10個使用壞習慣吧!
據陸媒《今日頭條》綜合報導,要更安全的使用行動支付,記得避免以下10個壞習慣:
1.藍牙經常保持開啟狀態
可連接耳機、傳輸資料的藍牙功能很方便,有的人習慣保持開啟狀態。但某些間諜軟體也可能藉由藍芽連接,查看你的聯絡人清單、訊息和其他資料。當沒有使用的時候,要記得關閉藍牙功能。
2.支付工具時採用自動登入
有些人為了方便起見,支付工具採用自動登入,但頻繁使用行動支付的人,最好取消「自動登入」「記住密碼」等功能。如果可以,也取消小額消費免登入的設定,以免萬一手機不小心遺失造成損失。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3.跳過購物APP直接用瀏覽器購物
有的人覺得下載APP太佔手機空間,因此跳過廠商的APP直接以瀏覽器上網購物,並以行動支付。然而以瀏覽器購物,比較可能誤入竊取個資的釣魚網站,要以行動支付時,還是以官方APP消費會比較安全。
4.用同一支手機接收認證碼及行動支付
目前多數人發送安全認證碼與執行支付的手機都是同一支,但若要更安全,建議將認證碼發送到第三方的認證平台,例如較少人知道的私人電子信箱,更能防止手機被惡意重置密碼。
5.掃描來源不明的 QR code
不少店家會利用QR code引導消費者進入特惠頁面,但QR code也可能隱藏能竊取個資的病毒。若不是熟悉或可信賴的店家,掃描之前最好三思,以免為了蠅頭小利無意間暴露的自己的個資。
▼(示意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6.經常使用公共免費WIFI
為了收訊穩定或節省流量,不少人外出時會連接商家提供的免費WIFI,但免費WIFI也經常是不法分子下手的目標,可能在WIFI移植木馬程式或釣魚網站,竊取連線使用者的個資。若在公眾場合看見來源不明的免費WIFI,最好不要隨便連接。
7.不假思索點擊簡訊傳來的短連結
和之前的QR code類似,短連結也可能隱藏木馬病毒,若不能確任短連結的來源,最好不要亂點。另外若收到「更新密碼」「密碼失效」「銀行升級」等要求變動密碼的簡訊,並附上連結,千萬不要直接點,一定要再次電話向銀行確認,以免不小心中毒。
8.更換手機時資料沒有完全刪除
現代人平均兩年換一次手機,然而舊手機裡很可能存了許多與支付相關的重要訊息,更換手機時一定要記得完全刪除,恢復原廠設定。若要購買二手機,也要選擇可信賴的商家,以免買到已被植入病毒程式的手機。若更換手機號碼,也記得要向銀行註銷及更新行動支付相關資料。
9.手機沒有定期掃毒
當手機從連絡工具成為付款工具時,就該像電腦一般定期掃毒,但仍有不少人沒有這個習慣。建議可安裝手機支付保護相關軟體,並定期掃毒,才能確保安全。
10.手機中儲存太多個人資訊
有些人基於方便,會將自己的證件、帳戶等個人資料拍照後儲存,但這個動作卻會成為保護個資的一大隱憂。相關資料沒有定期刪除或加密的話,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手機上最好不要記錄個人證件、銀行帳戶、密碼等重要訊息。
(封面圖/翻攝自今日頭條)
現代人大多手機不離身,因此不少人將手機當成可即存即開即上傳的隨身碟,但這樣圖一時方便,很可能為個人隱私甚至財務帶來危機!專家建議,這3種資料,最好別存在手機裡。
1.住家或公司地址
雖然多數人不會直接在手機內儲存地址,卻很容易忽略了導航功能中的使用紀錄。利用手機導航時,多半會將公司公司或住家地址設定為出發點,導航完成後,卻很少有人會記得將地址清除,萬一手機失竊或被駭,就可能暴露自己的個資。
2.帳號與密碼資料
隨著越來越多領域的作業紛紛網路化,個人需要管理的帳戶也越來越多,有些人怕自己忘記或弄混,會將自己使用的各種帳戶和密碼存在手機裡便於管理,但萬一手機遺失或被駭,就可能造成巨大損失。
▼手機已進步到可協助掌管各種生活大小事,但帳號密碼這類資料,最好別存在手機裡。(示意圖/flickr)
3.證件照
有些人為了申請費用或申辦文件,會索性將個人證件照、身分證、存摺等資料拍照後存在手機相簿中, 儘管平日使用方便,卻無形中使自己的個資暴露在極大的風險中,如果需要用手機上傳相關資料,一定要在上傳後就馬上刪除,不要留存在手機中。
▼如需上傳個人證件或金融相關等資料,上傳完成後一定要確認相關影像從手機裡刪除。(示意圖/flickr)
專家也提醒,除了不要在手機內儲存上述資料外,也要留心別下載不明APP;不要將手機與身分證、提款卡放在同一處;設定開機密碼時,不要用生日或電話等容易被破解的數字;更換手機號碼時,記得要向網銀、網拍等電子商務單位同步申請更新。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才能在享有手機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己個資及財務的安全。
(封面示意圖/flickr)
【熱門排行榜】
►男友請特休辦貸款「衝買絕版公仔」 她交往6年心累:未來有我?
►開玩笑喊「中獎就辭職」 她彩劵爽中3千萬後改口:會繼續上班
►瑞銀下修台股明年評等 減碼理由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