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首頁 搜尋
東森財經新聞台 Apps
於 免費下載
下載
首頁財經新聞 > 職場 > 不懂技術卻能用「外行領導內行」?馬雲點出關鍵只有4個字

不懂技術卻能用「外行領導內行」?馬雲點出關鍵只有4個字

2018/03/22 15:33
不懂技術卻能用「外行領導內行」?馬雲點出關鍵只有4個字

▲古今中外有很多事業就敗在「外行領導內行」這點上。不少領導者缺乏這種「分工合作」的意識。(示意圖/取自Pexels)

 

文/陳偉

 

外行可以領導內行,但前提是尊重


古今中外有很多事業就敗在「外行領導內行」這點上。外行的領導有決策權卻不懂業務,很多決定都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內行的人沒有決策權,只能按照指令辦事,沒法讓公司的事業回歸正常的軌道,也無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外行的領導把失敗的責任都推給下屬,然後繼續拍腦袋決策。而內行的員工跳槽到競爭對手那裡,反倒做出了一番成績,把原公司逼到死角。

所以,有遠見的企業都會盡量避免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提拔管理幹部時非常挑剔其專業能力。這種做法在互聯網公司十分常見,比如騰訊、百度、奇虎三六○等國內互聯網領軍企業的創始人,幾乎都是工程師出身。也正因如此,公司發展得到了充分的智力支持,沒有陷入外行決策者反覆瞎折騰的怪圈。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就是互聯網行業中的異類。其創始人馬雲並不是技術人員出身,甚至並不比某個開淘寶網店的小商販熟悉電腦操作。對於這點,他自己毫不避諱。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到今天為止,我幾乎是一個電腦盲,我只會收發電子郵件和上網。很多技術專家經常把技術看得非常重,我一直覺得,不懂技術沒關係,真正的技術從來都是為不懂技術的人服務的,我們這些不懂技術的人創造了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所以我認為外行是可以領導內行的,關鍵是要尊重內行。」

外行領導內行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社會分工差異。所謂外行的領導,在管理方面往往是一個內行,只是他們不見得懂具體的技術和業務。

 

▲外行領導內行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社會分工差異。(示意圖/取自Pexels)


以馬雲為例,他不懂互聯網技術研發,但他非常瞭解中小企業的互聯網需求,也清楚電子商務的發展方向該往哪裡走。最重要的是,他是個組織管理專家,能夠掌控好企業整體營運,讓不同職位上的內行專家圍繞統一的戰略目標工作。他是管理上的內行、技術上的外行,但搞研發的工程師是技術上的內行、管理上的外行。假如管理者不尊重工程師在技術領域的專業性,就變成了「技術外行+管理外行」的最糟糕搭配。

反之,如果管理者充分尊重工程師,讓他們放手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就形成了「管理內行+技術內行」的格局。不懂技術的馬雲能把一個小公司發展成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其實靠的是專業的管理技能。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不是外行領導內行,而是不同類型的內行人士搭配而成的強強組合。

 

▲「管理內行+技術內行」才是正確的格局。(示意圖/取自Pexels)


遺憾的是,不少領導缺乏這種分工合作的意識,妄圖自己搞定所有的事。對於這種錯誤的做法,馬雲給出非常有借鑑價值的管理經驗。

他說:「我常常想,為什麼我不懂技術,還搞了一家技術公司,而且快快樂樂的?我從來沒覺得自己不懂技術是一種恥辱,或者為此感到難為情。我覺得外行是可以領導內行的,不懂沒關係,關鍵是要尊重內行。我從來不跟工程師吵架,他們講的東西我聽不懂。他們說,你怎麼這樣想?我說對不起,我是你們的老闆,我覺得我的想法代表了中國八○%不懂電腦的人的想法,你們只要做出我會用的東西,就成功了。至於怎麼做,我從來不干涉他們,因為我也聽不懂。」

工程師由於技術水準太專業,很難體會到普通用戶的感受。而馬雲熟悉普通用戶的特點,彌補了工程師的思維盲點。這在工作中就形成了一種互補性。但他不會在技術領域冒充內行,提出了設計要求後,就讓工程師們按自己的方式放手去做。因為馬雲知道,胡亂插手只會把事情變得一團糟,信任工程師的專業能力,既能提升下屬的士氣,又能讓自己省心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正是這種充分尊重內行的溝通方式,讓「外行」的馬雲能管理好各式各樣的「內行」,維持了阿里巴巴團隊的流暢運轉。若非如此,非技術人員出身的他也無法成就今天的事業。


文章出自:阿里巴巴用人術:馬雲的獨門識人用人戰略,打造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團隊/核果文化


本文獲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往下看更多】
18歲開始當小三!她34歲「存4千萬」卻迷茫:內心很空虛
北市辦徵才薪資達45K 符合「1條件」還有12萬元獎勵
剛爆研替疑遭霸凌輕生...他想逆風投台達電: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

 

【熱門排行榜】
經營6年手搖收攤 他改去工廠領31K 淚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小哥iPhone掉進功德箱 廟方拒還:已是神的財產
台電霸凌案不成立 經理囂張嗆:歡迎抖出來
關鍵字: 領導者分工合作職場
FB分享
字體變大
字體變小
加入Facebook粉絲團
訂閱Youtube頻道
收合